【堯曰】
‘堯曰咨爾舜’章
雲峯胡氏曰帝王之道止曰中而已。小注。
按:聖學工夫,無韋布帝王之異。故此章雖言帝王傳授心法,而儒者亦當以此為學。當其處也,須體之身心而篤行焉;及其出也,須設施於國家、政事而推行之而已。蓋堯舜禹湯武之所傳,只一中字而已。精一執中,即中之淵源工夫;其餘所訓,即中之著於實事者也。‘精一’心法固無間於上下,而以其餘所訓言之於學者身上,則‘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即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之公心;‘大齎富人,周家多仁人’,即汎愛而親仁之德也;‘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無非一介不以取人,好惡順乎人情,尊賢重德之心也。民、食、喪、祭,即明倫、報本、慎終之事也;寬、信、敏、公,尤可見中之為用於身心也。學者存之於心,行之於事,則修齊治平豈外於是乎?當以此參前倚衡,而不離於造次之頃也。
楊氏曰止皆此意也。注。
按:所謂‘聖學之所傳’者,即指上所言。論語一書,其徒傳守微言而明斯道者也。‘一於是’之是字,即指此章所載堯舜湯武咨命傳心之法,誓師施政之言也。‘一於是’云者,言魯論一部所傳許多之言,不外於堯舜湯武傳授之道也。‘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云者,言堯舜湯武傳授數段之言,乃是論語之大旨也。此不但與孟子篇終之意同也,其以中字誦傳前聖之統者,乃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之意,而子思述家學淵源實本於此一中字。此與中庸相為表裏者,明矣。
‘子張問何如斯可以從政’章
尹氏曰止夫子之為政可知也。注。
按:‘五美’中,上二條即為民厚生之道,下三條即修己之事。而‘欲仁’之仁,即中字之異名而同實者也;‘無敢慢、正〔其〕衣冠、尊〔其〕膽視’,即篤恭之事,而仁與中之工夫也。‘四惡’中,上三條即不能教化之事,下一條即嘗吝於施惠之事。修己治人之方略,而詳未有若此者,此亦為魯論一篇之大旨。豈但以為政之備贊嘆之也?記者繼之於帝王傳授之下者,豈偶然哉?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章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按:‘知’為‘止至善’之切要始工。‘格致’而至於‘知命’,則事事物物可以知所止,而窮通得喪不足以改其所守。
不知禮,無以立也。
按:知禮,則心有所立,可以盡修己之道。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按:知言,則人之邪正無所遯情,而可以盡用人為政之道矣。
尹氏曰知斯三者止可不念哉。注。
按:聖學執中、求仁之工,只是知、行二字。而必須真知,然後可以自然行得。若能知命、知禮、知人,則其知也已能真知,而庶可以實踐,故論語篇首既言‘學而時習’,而篇終復以知字終焉。尹氏所謂‘記此〔以终篇〕,得無意乎’者,恐以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