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4_120衛靈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4_120衛靈公

【衛靈公】

問:衛靈公問陳。
答:或問,‘靈公問陳,而夫子遽行,何也?’朱子曰:‘為國以禮,戰陳之事非人君所〔宜〕[1]問也。況靈公無道,夫子固知之矣,特以其禮際之善,庶幾可與言者,是以往來於,為日最久,而所以啓告之者亦已詳矣。乃於夫子之言一無所入,至是而猶問陳焉,則其志可知矣,故對以“未學”而去之。然不徒曰未學而已,猶以“俎豆之事”告之,則夫子之去,蓋亦未有必然之意也。使靈公於此有以發悟於心而改事焉,則夫子之行,孰謂其不可留哉?故史記又云:“明日與孔子語,見飛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則是夫子之行,又以禮際之不善而決,不專於問陳一事也。夫子既行,而靈公卒,衛國大亂。俎豆之對,其旨遠哉!’或問。
問:俎豆之事。
答:俎豆固有司之事,此孔子之謙辭。然君子之於禮,亦未有舍俎豆而禮行者也。
問:章下注‘當行而行’。
答:‘當行而行’,謂‘明日遂行’也;‘處困而亨’,謂‘君子固窮’也。
問:也,以予為多學?
答:朱子曰,‘聖人生知,不待多學。子貢以己觀夫子,故以為亦多學也。夫子以一貫告之,此雖聖人之事,然因己以告子貢,使知夫學者雖不可以不多學,然亦有所謂“一以貫之”然後為至耳。蓋子貢之學固博矣,然意其特於一事一物之中,各有以知其理之當然,而未能知夫萬理之為一,而廓然無所不通也。若是者,雖有以知夫衆理之所在,而汎然莫為之統,其處事接物之間有以處其所嘗學者,而於其所未嘗學者則不能有以通也。故其聞一則止能知二,非以億而言則亦不能以屢中,而其不中者亦多矣。聖人以此告之,使之知所謂衆理者,本一理也,以是而貫通之,則天下事物之多,皆不外乎是,而無不通矣。’曰:‘子貢之聞是言也,亦將何所致力而能一以貫之耶?’曰:‘子貢之學至是,其於衆理之萬殊者固已深知而洞曉矣,其所欠者(獨)〔猶〕未知是萬之為一耳。故夫子當其可告而告之,彼其聞之,則亦脱然喻向者之萬殊為今日之一致而無疑耳。豈容至是而復用力以求其所謂一,而夫子亦豈不待其可告(以)〔而〕浪語之哉!其於曾子亦以其隨事力行之已熟而告之,使之知此所行無非一理,而曾子以忠恕言之。其所謂忠者,則一也;所謂恕者,則一(也),所以貫乎事物之間者也。(然)此章之旨蓋亦如此,而子貢未能有以明之。然所謂一者,則理而已,其所謂貫,則是理之行乎事物之間而無不通者也。其所指而言者雖或不同,然豈有二致哉?’[2]或問。
問:恭己正南面。
答:或曰,‘恭己之為聖人敬德之容,何也?’朱子曰:‘純敬不已,無事乎操修,自外觀之,見其恭己而已爾。’‘其無為而治之道,何也?’曰:‘若是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有不知其所以然者也。’曰:‘以書傳考之,之為治,朝覲、巡狩、封山、濬川、舉元凱、誅四凶,非無事也,此其曰“無為而治”者,何耶?’曰:‘即書而考之,則之所以為治之迹,皆在攝政二十八載之間;及其踐天子位,則書之所載,不過命九官十二牧而已,其後無他事也。雖書之所記簡古稀闊,然亦足以見當時之無事也。’曰:‘若是,則其治也,乃時事之適然,而非恭己之效也,奈何?’曰:‘因其時事之適然也,而又恭己以臨之,是以其治益以長久而不替也。若後世之君,當無事之時,而不知聖人恭己之道,則必怠惰放肆,宴安鴆毒,而其所謂無事者,乃所以為禍亂多事之媒也。’或問。
問:見其參於前。
答:朱子曰,‘程子於此無所解釋,而微發明其意。或借其語以明學問之大概,故承其説者多所謬誤。如此章問答,行字之意’,‘氏’‘皆以為身不行道之行,非也。説道無往而不可,所見無非道之云,亦虚矣’,‘謝氏焄蒿悽愴之説’,‘與楊氏語雖不同,而意實相似也。若以為别有一物,恍恍惚惚,似有形象而往來乎心目之間,蓋源於程子所謂“所見何事”者。然本文之意,不過若曰坐則見於牆,食則見於羹耳。程子亦姑欲以此發學者之疑,而以“何事”言之,則固未離乎忠信篤敬之間,而其意初不若是之怪誕駭人也。今曰“忘之不可,不忘不可”,既出入乎佛之間;其曰“正心誠意,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不下帶而道存”者,亦但為頃刻之間,頓整精神,檢攝念慮,以搏取其所謂似有形象者耳。是亦出於近世異端之餘論,豈大學、孟子與此章之本意哉?尹氏比諸説最為平實。然“拳拳服膺”之説以言其所以至於見其參前倚衡者則可,直以是為參前倚衡之事則不可。蓋拳拳服膺者,不忘乎忠信篤敬也;參前倚衡,則服膺之熟而自不能忘乎是耳。抑夫子此言正欲發明忠信篤敬,必積累久遠而後有成功,非可以一朝一夕僥倖倉卒而冀其效也,其旨深矣’。或問。
問:注‘鞭辟’。
答:鞭,鞭督也。辟,驅辟也。
問:注‘渾化卻與天地同體’。
答:‘渾化卻’為句。
問:直哉史魚!君子哉蘧伯玉!
答:朱子曰,學者‘當知伯玉所以如此,蓋其德性深厚,循理而行,自然中節,初非規規然務為緘默,而預為可以卷懷之計也’。‘謝氏所謂愛君者,善矣,然專以明哲保身為説,則亦有所未盡也。夫君子之出處,一於義而已,初非有計較利害之心也。然一不中節,而失於激訐之過,則在己固為未合於義;且雖曰愛君,而或反陷其君以殺臣之罪。其所以不敢過於為直,亦不專為保身計也。侯氏史魚知直而不知權。史魚之事,於君臣之正亦或小失之,非獨不知權而已也。’或問。
問:殺身成仁。
答:朱子曰,仁者心之德,而萬理具焉。一有不合於理,則心不能安,而害其德矣。順此理而不違,則身雖可殺,而此心之全,此理之正,浩然充塞天地之間,夫孰得而亡之哉?○或問:侯氏‘謂殺身成仁,義也,非仁也。奈何?’曰:‘仁義體一而用殊,故君子之於事,有以仁決者,有以義決者。以仁決者,此章之言是也;以義決者,孟子論“欲有甚於生,惡有甚於死”是也。蓋仁人不以所惡傷所好之體,義士不以所賤易所貴之宜。’或問。
問:注‘實理得之於心自别’。
答:‘自别’,謂自别於他人也。或謂辨别是非,非是。
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答:朱子曰,欲為仁而先親仁賢,猶工欲善其事而先利器。
問:行之時。
答:朱子曰,‘陽氣雖始於黄鍾,而其月為建子’,‘歷丑轉寅,而三陽始備’。‘聖人以是為生物之始,改歲之端。’‘至於,始征伐定有天下,於是更其正朔,定為一代之制,以新天下之耳目,而有三統之説。然以言乎天,則生物之功未著;以言乎(人)〔地〕,則改歲之義不明。而凡四時五行之序皆不得中正,此孔子所以(論考)〔考論〕三王之制,而必行之時也。’[3]或問。
問:注‘初昏建寅’。
答:寅,寅方。
問:注‘人生於寅’。
答:寅,寅會。
問:注‘三辰’。
答:辰,十二辰之辰。三辰,子丑寅也。
問:注‘人正’。
答:正,是正朔之正也。
問:注‘令之善’。
答:令,謂月令也。
問:乘之輅。
答:或問,‘輅為過侈,何也?’朱子曰:‘夫輅者,身之所乘,足之所履,其為用也賤矣;運行震動,任重致遠,其為物也亦勞矣。且一器而工聚焉,則其為費也廣矣;賤用而貴飾之,則不稱物;勞而華飾之,則易壞;費廣而又增費之,則傷財。輅之所以為過侈歟?’或問。
問:服之冕。
答:或問,‘冕之不為侈,奈何?’朱子曰:‘加之首,則體嚴而用約;詳其制,則等辨而分明。此冕所以雖文而不為過也。之制雖不可考,然意其必有未備者矣。’或問。
問:人無遠慮。
答:朱子曰,或以事之遠近而言,或以地之遠近而言,合而觀之則盡矣。
問:羣居終日。
答:朱子曰,君子‘將以講道學、進德業也。今終日之間言不及義,則放辟(奢)〔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皆非所以存飬善心而為造道〔入德〕之資也。其自暴自棄至於如此,聖人得不為之深憂哉?“難矣哉”者,憂其不入於道德,而將罹於患害之微辭也。’[4]或問。
問:誰毁誰譽。
答:或問,‘毁譽之説,奈何?’朱子曰:毁者,惡未著而遽毁之;譽者,善未顯而亟稱之也;試者,將然之辭。聖人之心正大光明,‘稱物平施,無毫髮之差,故於人之善惡稱之未嘗少有過其實者。然以欲人之善也,故但有試而知其賢,則善雖未顯,已進而譽之矣;不欲人之惡也,故惡之未著者,雖有以決知其不善,而卒未嘗遽詆之也。此所以言譽而不及毁,蓋非若後世所謂恥言人過而全無黑白者。但有先襃之善,而無預詆之惡,是則聖人之心耳。’曰:‘若有譽而無毁,則聖人之心為有所倚矣。’曰:‘有譽無毁,是乃善善速、惡惡緩之意,正書所謂“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春秋傳所謂“善善長,惡惡短”,孔子“樂道人之善、惡稱人之惡”之意,而仁包五常、元包四德之發見證驗也。聖人之心雖至公至平,無私好惡,然此意則未嘗不存,是乃天地生物之心也。若以是為有倚,而以夫恝然無情者為至,則恐其高者入於佛荒唐之説,而下者流於慘酷之科矣。’或問。
問:巧言亂德。
答:楊氏所論巧言為他人之言者得之。蓋不知彼言之巧而我聽之,則是我以巧言自亂其德也。氏以為自為巧言能亂己德,是務外而略内之失也。且巧言之人何德之可亂,而巧言之害又何止於亂德而已乎!若以亂德而言,則其所以亂之者,又不特巧言而已也。或問。
問:衆惡之必察。
答:張敬夫曰,天下之善惡,有如白黑之易明者,衆之好惡固所同也。至於事若善而其情則有害,事若不善而其情或可取,此衆人之所惑,而君子之所察也。如孟子仲子匡章是已。故衆人之好惡,君子必察焉,取於衆而察於獨,理斯無蔽矣。或問。
問:人能弘道。
答:朱子曰,人即道之所在,道即所以為人之理,不可殊觀。但人有知思,則可以大其所有之理;道無方體,則豈能大其所託之人哉?或問。
問:謀道不謀食。
答:胡氏曰,聖人之教,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各因其才而發達之。謀食、憂貧,識(致)〔趣〕[5]之最下者,亦必誘掖使不淪陷於卑陋也。言雖平常,意則高遠矣。或問。
問:知及之。
答:朱子曰,‘大抵此章之意,發明内外本末之序極為完備,而其要以仁為重。仁能守之,則大本已立,雖臨民不以莊,動民不以禮,亦其支節之小失耳。然亦不可不自警省,以求盡善而全其德也。’或曰:‘程子范氏皆以此章兼臨政處己而言,何也?’曰:‘知及仁守,為學之事也;莊莅禮動,為政之事也。然為學者雖未及乎為政,至於接物處家之際,亦非莊莅禮動不能也;為政者雖不專於為學,然非智識之明,而持守之固,則亦無以為臨政之地矣。此章之旨,説者所以兩言之也。’或問。
問:君子不可小知。
答:吴氏曰,方之耕稼時,視之猶人也,一旦受之天下,若素有之。小人有立談之間而其材可知者,至委以國,則未有不敗。○張敬夫曰:君子而小知,則不盡於用;小人而大受,則必敗於事,此其為任賢使能之異也與?或問。
問:民之於仁甚於水火。
答:朱子曰,‘凡民之情,以仁為難,故畏之甚於水火,蓋其蹈水火而死者有之,而畏仁莫肯為也。故夫子言水火能害人,而仁不傷人,所以教民為仁也。’按:此説與集注之意微有不同。
問:當仁不讓。
答:朱子曰,弟子之於師,每事必讓而不敢先者也。至於以仁為己任,則當自勉而勇為之,不可以有讓也。蓋仁者,己之所有而自為之,非奪諸彼而先之也,何讓之有?所謂不讓者,則猶程子所謂‘不可將第一等事讓與别人做’者,其事則所謂顔子曰‘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者是已。或問。
問:貞而不諒。
答:或問貞、諒之别,朱子曰:‘處義既精,不期固而自固者,貞也;不擇邪正,惟知必信而不易者,諒也。’或問。
問:有教無類。
答:南軒張氏曰,人所稟之質雖有不同,然善惡之類未有一定而不可變者。蓋均是人也,原其降衷,何嘗不善[6],‘故聖人有教焉,所以反之於善也。教之行,愚者可使之明,柔者可使之强,豈有氣類之不可變者乎?然之子不肖,之子亦不肖,則氣類又若有異,何也?蓋氣有可反之理,人有能反之道,而教有善反之功,其卒莫能反者,則以其自暴自棄而已也。’或問。
問:道不同,不相為謀。
答:朱子曰,三仁所處不同,而未嘗不相為謀也。蓋歸苟同矣,則何害其為謀哉!雖或有如伯夷之於太公者,然非如君子小人決無一事之可相為謀者也。或問。
問:師冕見。
答:張敬夫曰,道無往而不存,聖人之動静語默,無往而非道,蓋各止於其所而已。師冕之見,及階則告之階,及席則告之席,既坐則歷告之以在坐者,蓋待瞽者之道當然耳。子張窺竊而有問焉,夫子以為固相師之道,辭則近而意亦無不盡矣。事事物物,莫不有其道,蓋所當然者,天之所為也。夫以一日之間,起居則有起居之道,飲食則有飲食之道,見是人則有待是人之道,遇是事則有處是事之道。道不可須臾離也,一失所宜,則有廢是道矣。是故君子戰兢自持,‘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惟)懼其失之也。夫惟天下之至誠,‘一以貫之’,〔道之〕所在如影之隨形,蓋無往而非是也。[7]朱子曰:侯氏以為聖人之仁者尤善。但聖人之意,告之階席者,慮其不見而或至於覆跌;告之以在坐之人者,恐其不知所為而抑鬱無聊也,不專為不使至於有過而已,然使不至於有過固亦在其中也。或問。

☚ 04_119憲問   04_121季氏 ☛
000006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