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208補亡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208補亡章

【補亡章】

【第二節】
‘學而無覺’云云,小注格庵趙氏曰‘知是’云云。○按:趙氏此説本於孟子萬章篇集注,而彼從伊尹‘先知先覺’之語訓之,故以所以然、所當然分屬知覺耳。今必以是為説,則程子所云‘學莫先於致知’者只謂識其所當然,而‘久而後有覺’者只謂悟其所以然耶?恐涉牽强矣。
玉溪盧氏曰‘覺者’云云。○按:‘思’與‘學問’是工夫,‘睿、聖’與‘智益明’是功效。程子之引此兩説,只是汎言學之有覺而已。今乃必以致知、知至對説,則睿字豈致之之謂,而‘智益明’安得遽許以知至哉?
‘此兩條者’云云,小注陳氏曰‘事事’云云。○按:‘幽閒静一之中,虚心〔而〕詳玩’云云,語末瑩。若待幽閒静一之中而虚心詳玩,則必須入處於深山窮谷、寂無人聲之處方可以做工夫,人人安得皆如此乎。或問‘默識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端莊静一之中’,此則乃是主敬之功,雖在通衢大道之中,卻無不可。陳氏承用其意,而不知所以為説矣。且以‘程子之言其有序’者,亦未安。蓋三‘或’字未見其有先後,若如其説,則讀書未透、道義未明之前,有人論古今人物,則將閉口不言,而事物之當應接處亦將弃心而不慮矣,其可乎?必如朱子所謂‘如讀書便就文字上格,聽人説話便就説話上格,接物便就接物上格’云云,然後乃為通論也。
又曰‘自一身’云云,小注玉溪盧氏曰‘至豁然’云云。○按:‘至豁然覺處’,則一身、萬物之理固通貫為一,然亦當於同中識其異,異中識其同,自一本達之萬殊,自萬殊歸之一本,横豎離合,無不融通,不必但以彼我為一為貴也。
又曰‘窮理’云云,小注王氏曰‘右三條’云云。○按:‘合内外格’非文義,當曰‘自内至外格’也。
又曰‘格物非欲’云云。○按:‘一事上窮盡’云云與‘一物格〔而〕萬(物皆)〔理〕通’[1]之語不同。蓋彼是一舉成功,不勞坐得之謂也;此則觸類反隅,漸次推通之謂也。
‘或問觀物’云云,小注‘問格物須合’云云。○按:知外之理,則内自然合,非强合内外而格之也。問者之説不詞,故答説如此。
又曰‘致知之要’云云,小注‘天下之理’云云。○按:‘察之於心’云云,言先求之四端情性、人倫日用之間,非如陸象山所云‘但求之心,心明則無不照’之説也。
‘此九條’云云,小注玉溪盧氏曰‘用力’云云。○按:‘用力之地’是汎説,如讀書接物、四端情性、一草一木,皆所格之地頭也;‘次第工程’,先自四端情性上理會,次次推至一草一木也。説只言‘工程’,而於‘次第’之義卻有未盡。
又曰‘格物窮理’云云:小注玉溪盧氏曰‘立誠’云云。○按:立誠、主敬,語意自别,記聞録已卞之。若曰‘立誠之際又當主敬’云爾,則意略通。然此正程子陳瑩中‘乾乾不已’之説也。
又曰‘致知在乎’云云。○按:程子此説本之孟子‘養心莫先於寡欲’之語,但‘養心’字意闊,‘養知’字意緊。蓋言存此知覺,常惺惺在這裏也。
小注‘致知者’云云。○按:‘交相為養’,言養知則致知之功益進,致知則養知之功益密;‘交相為害’,即反此者也。
又曰‘格物者適道’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纔思’云云。○按:程子説,五條皆言涵養之事。‘收心不放’亦涵養也,何謂‘此條與上四條微不同’耶?
‘此五條者’云云,小注‘問伊川説’云云。○按:‘此項’之云,疑指上九條中第四條也。
‘凡有聲色貌象’云云,小注‘理之所當’云云。○按:‘愛知’之知字,似是親字之誤。
‘今且以其’云云,小注西山真氏曰‘圓外’云云。○按:或問所謂‘心之為物’,物字即指神明而言。神明者氣也,神明中所具者乃理也。真氏以血肉之心為物者,已失或問之意,而又以‘神明不測’為心之理,則恐不免認氣為理矣。
玉溪盧氏曰‘心之’云云。○按:心之包性者為體,行情者為用。或問所云體用,言心之體用,非直言理之體用也。無論體用,只指其氣,則所謂形而下者也;只指其理,則所謂形而上者也。盧氏乃謂‘體用性情,形而上者’,恐是和泥帶水底説話耳。‘其體初無仁義禮智之分’云云,記聞録已卞之。其下‘仁為惻隱之主’云云,卻説性為情之主,非或問所言‘各有攸主’之義也。‘各有攸主’,與[2]赤子入井之事,感則惻隱之心為主;過廟過朝之事,感則恭敬之心為主也。
邵子所謂’云云。○按:邵子所謂‘道之形體’是無體之體,蓋言其為實有底物事耳,非真有形體之可見也。
‘但其氣質’云云,小注‘諸先生’云云。○按:‘心者性之郛郭’,蓋兼心之神明而言,非專指血肉之心也;‘物者身之舟車’,蓋萬理雖備於吾身,有物方可以行將去,如人之行水行陸,非舟車則不能也。
‘以其理之’云云,小注玉溪盧氏曰‘此格’云云。○按:‘本原’之原字當删。蓋本原者,説心之名,以其為萬事之本原故也。收放心,養德性,謂之本原上工夫則可,謂之‘格致之本原’,則語恐不倫。
‘或求之文字’云云,小注玉溪盧氏曰‘此四句’云云。○按:此四句乃格致用功之地也,‘條目’之云恐不襯。
‘使於身心’云云,小注西山真氏曰‘如為君’云云。○按:真氏説‘當然’、‘所以然’,大體固然,而猶欠明快。蓋君合當仁,臣合當敬,此乃所當然也。君何故當仁?君為萬民之司牧,所以當仁。臣何故當敬?臣為人君之所統屬,所以當敬。此乃所以然也。一物之中,莫不各有當然、所以然,而其實則當然、所以然只是一理,而天之所與者也。但所當然就不離處説,所以然就不雜處説。就不雜處説,故為一原之理;就不離處説,故為分殊之理。其以所以然屬知天,所當然屬知性者,天為一原而性是分殊故耳。真氏於此恐未真切體察也。
‘必其表裏’云云,小注玉溪盧氏曰‘極即’云云。○按:或問於經一章以‘義理精微’解‘至善’字,説蓋本於此。然不必每每如此説,此愚之所以云云。○按:‘内外精粗’,内指一人之心,外指天下之理,精粗皆以理言。蓋言不可以内之理為精,而外之理為粗也。
‘然或不知’云云。○按:‘巨細相涵’,‘巨’指此心之靈,‘細’指衆理之妙。蓋此心以全體言,故曰巨;衆理以零碎言,故曰細。嘗以此稟之寒澗,則答以‘巨’指渾然一致,‘細’指内外精粗。此當更商。蓋或問此段以心與理做題目,節節對言,不應‘巨細’字獨不然也。至於‘渾然一致’,乃是合心理混淪説,意又自别。
小注節齋蔡氏曰‘盡心’云云。○按:‘又曰’一段,语多未安。蓋存此心者即窮彼理之本,窮彼理者即盡此心之功,此所謂‘巨細相涵,動静交養’也。或問之意正如此。今以‘立其本’、‘達其用’對言,則是乃中庸‘致中’、‘致和’之功;至於‘反之於身,以踐其實’,又是力行之事,皆非所以論致知之説也。且或問所云‘真積力久〔而〕豁然貫通〔焉〕,則〔亦〕有以知其渾然一致’者,蓋謂存心以致知,而至於知至則可知心與理之無二致也。今曰‘立本達用,反身踐實,而至於真積力久,以造一之妙[3]’云爾,則所謂‘真積力久’乃正心修身之功真積力久耳,非格致之功真積力久也;所謂‘造乎一’者,乃至誠純一之一耳,非心理一致之一也。其與或問之旨相背甚矣。
玉溪盧氏曰‘存心’云云。○按:此説頗分曉,而末段‘明德明矣’之云未安。蓋格致者,明明德之端也;誠正修身者,明明德之實也。必因其端而踐其實,知行俱到十分地頭,然後方可謂‘明德明矣’。夫‘豁然貫通’,知其‘無内外精粗’者,乃知至之驗,安得遽言‘明德明矣’乎?
【第三節】
今曰‘禦外’云云,小注‘問飲食’云云。○按:此云‘飲食者天理’,少欠曲折,當曰‘當飲而飲,當食而食者,天理也’。○更按:若以人之所當有而不能無者言之,則雖直以飲食為天理可也。孟子所云耳目口鼻之於聲色臭味,性也者,□如此意。
【第四節】
‘詳備而無俟’云云,小注朱子曰‘博學’云云。○按:‘塞斷中間,莫令相通’云云,蓋謂‘博學’為一項事,‘守約’又為一項事,(‘守約’又為一項事)[4]各下功夫,不可相亂也。然語意迫促,恐是記録之失。
其曰‘尋個是處’云云。○按:所謂窮理者,於天下之是非無不窮之也,謝氏只謂‘尋個是處’者,似欠完備。然其所以窮其是非者,正欲去其非而擇其是也,則其義無異,故朱子以為得之矣。
小注朱子曰‘謝氏’云云。○按:‘須是於其’云云,語甚聽熒,恐有字誤。其意則蓋曰‘尋個是處者,非但尋一二分是處而止,必須尋到十分是處,而後可也’云爾。
‘又有以合乎’云云,小注‘此段本説’云云。○按:‘表裏内外’,指物理之表裏内外也。蓋胡仁仲所謂知‘乃可精者’,似只就物理裏面説,卻有傷於表裏精粗都要格得之意,故朱子以為語意迫促。○‘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固可見寬緩涵泳之意,而其於‘莫能破’之義卻末甚襯當。今以程子他説言之,則如曰‘自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理,理會得多’者,即所謂‘莫能載’也;如曰‘一草一木’,‘須是察’者,即莫能破也。
‘以為為學之’云云,小注格庵趙氏曰‘程子’云云。○按:程子延平説各有攸當,學者所宜參玩。‘以辭害義’之说,恐不襯當。

☚ 02_207傳四章   02_209傳六章 ☛
000004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