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136經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136經一章

【經一章】

大學所謂‘明明德’者,此言明德昏而復明也,復性者之事也;帝典所謂‘克明峻德’者,此言峻德明而益明也,性之者之事也。大學之‘明明德’言學者反之之事,而至其釋‘明明德’,乃以帝堯性之之事言之者,特引此以著明明德之效,蓋以生知學知及其成功一也。
大學章句‘虚靈不昧’,與釋氏靈覺不同。‘虚靈’下加不昧二字,則其形容明德也有力,無不足矣。虚靈不昧即是心,其所以虚靈不昧只是氣之精爽。若以虚靈不昧之異於釋氏靈覺而欲兼理氣看,則其下‘具衆理’便成以理具理,其可乎?
‘人之所得乎天’是言得氣與理者,則‘虚靈不昧’似可兼理氣看。而然心即器也,而虚靈不昧只是言心之體段,則虚靈專是氣。然則‘所得乎天’之得字中,所得之理安在?在乎‘具衆理’之理字。蓋人得虚靈之氣為心,而包貯所得之理在其中也,此可見明德上心性賓主之分也。今見其虚靈不昧具衆理,因謂虚靈不昧兼理氣,則是以虚靈不昧為理氣合而後虚靈不昧也。虚靈不昧自是氣之虚靈不昧而已,非合理氣而然也。惟其虚靈不昧故能具衆理,非具衆理故虚靈也,此處正好仔細分開。未知如何?
虚靈不昧既不可兼理氣看者,則何以謂‘形容明德無不足’也?虚靈不昧必能具衆理,虚靈不昧非空殼底物,非如釋氏所謂靈覺故也。
纂四書以‘虚靈不昧四字説明德意已足’為陳北溪之問,而非朱子説,論者執此為明德非專言心之證。然愚意不分朱子陳氏,惟觀其言之當理而已。大學雖不言中字,至善便是中也。朱子曰:‘明德、新民非人力私意所為,本有一個當然之則,過之不可,不及亦不可。’夫‘當然之則’,即所謂至善也。無過不及,然後方是止於至善之地,至善者豈非中乎?此可見之相為表裏也。
世多以區别草木之性味、辨識器用之巧拙為格物,是博物也,非格物也。大學‘格物’之物,即事也。‘物有本末’章注曰‘明德為本,新民為末’,明德、新民非事乎?於己則明德,於人則新民。己與人即天地間物,故雖以物言之,而明新實事也。‘格物’之物與‘物有本末’之物同,故朱子於格物以‘十事、九事、一事’言之,是以物為事也。其下曰‘如作舟行水,作車行陸’,此特設譬而言,蓋謂實理,舟不可行陸,車不可行水,非謂徒察於器用之間而已。事親當盡其孝,事君當盡其忠,居處當盡其恭,執事當盡其敬,見得此道理至於極處,則此之謂格物,豈可徒求之於草木器用之間而謂之格物哉?然聖人之學無所不通,於物無所不知,故萍實之異而孔子辨焉,肅慎氏之矢而孔子識焉,則博物固亦聖人之事也。但衆人則不先明其切己之事,惟以博物為能,其可乎哉?大抵理外無物,物必有理,草木器用亦不可汎觀。程子嘗曰‘草木皆有理,須是察’,此則格物中一事也。
或以格物之訓為人物性不同之證,曰:‘物性果與人性同,則安用格物為哉?’此甚未然。格物云者,只言窮格事物上當然之理,非謂窮格禽獸之具五常與否也。
格物、物格,密庵金丈以為心到物、物到心,蓋與愚伏‘請客、客來’之語相似,恐終未是。鹿門任丈云:‘只作窮理而理窮看。’此論甚當。
知至,不曰‘知致’而曰‘知至’,與格物、物格異例,何也?致,推極也。以人之工夫言,則可曰推極;而以知之功效言,則不成説推極,故變‘致’言‘至’耶?然朱子釋‘知至’曰‘所知無不盡也’,盡是極之義,致字只以極字解,而去推字意,則曰‘知致’似無不可。而經文如此者,何也?

☚ 02_135篇題   02_137傳首章 ☛
000003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