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問:古之‘大學’之大字,世俗皆讀以‘泰’音,而先生獨以本音讀之,何據?
曰:古者立小學、大學之舍,教八歲以上者於小學,教十五歲以上者於大學。以其小子之所居而名之以小學,以其大人之所居而名之以大學。則‘大’以‘泰’讀無義意,故我東先賢皆以‘大’讀之。
問:氣質二字,或以氣與質分看,或以氣之質看了,未知孰是?
曰:兩説皆通,然以氣之質看似勝。蓋以氣與質分看,則氣為血氣,質為形質,血氣則可謂或不齊,而形質則大相不同,不可只謂或不齊也。以氣之質言之,則血氣便是氣之質也,是既着題於‘或不齊’,而且血氣可變化,形質則不可變矣,故以氣之質看為勝。
林啓濬籤論‘清濁屬氣,粹駁屬質,而知行之分亦在於此’,則看作氣之質,恐不如分看,如何?氣質雖分看,而不過游氣中之陰陽而已,以此見解,亦如何?先生手答曰:‘“清濁屬氣,粹駁屬質”云者,似極精妙,然細究之,則恐不可。以清濁專屬氣,粹駁專屬質,蓋此所謂氣既云有清濁,則非本然之氣,而只是血氣也。血氣即形質之精,故形質清粹則血氣亦清粹,形質濁駁則血氣亦濁駁,初不可以清濁粹駁分屬於彼此。而血氣之清而不粹者,譬如清酒之味酸者也;血氣之濁而能粹者,譬如濁酒之味甘者也。蓋游氣凝聚,生人物之際,形質隨其外感清濁粹駁有萬不齊;而血氣生於形質,故其清濁粹駁隨其形質而亦有此不齊。其所以有不齊者既由於形質之不齊,則其不可以清濁粹駁分屬彼此固明矣,故愚則不從氣與質分看之説也。氣質雖分,而不過游氣中之陰陽而已。賢説為是。’後考大學或問論四德條曰:‘其所賦之質,清者智而濁者愚,美者賢而惡者不肖。’小注,問:‘有人聰明通曉,是稟氣之清矣,然卻所為過差,或流於小人之歸。又有為人賢而不甚聰明通曉,何也?’曰‘或問中所謂“智愚賢不肖之殊”是也。蓋其所賦之質便有此四樣’云云。於此始信愚兄之不悖於朱子之旨也。
克達追問:‘“游氣凝聚,生人物之際,形質隨其外感”云云,未知游氣之外更有外感之氣歟?’曰:‘觀“游氣紛擾,生人物萬殊”之語,則可知其氣之不一而有多少般數也。故或有凝聚於此而成形者,或有相感於彼而變化其性情形體者。蓋時氣有昏明寒暑之異,地氣有剛柔美惡之殊,星辰之氣亦有吉凶之不同,此莫非外感之氣也。’
問:氣質之不齊者多,而但云‘或’者,何也?
曰:或字應上莫不二字而言也。
問:‘一有’之‘一’字,是應上不能皆三字,而含得或字之義邪?
曰:是。
問:‘聰明睿智’之智與‘仁義禮智’之智似有界分,如何?
曰:禮智之智專以性言之,故人莫不有是智;而睿智之智兼氣質言之,故惟聖人有之。是以朱子以火爐中火喻禮智之智,以照天燭地底喻睿智之智。
問:‘著大學之明法’,法字上着明字,何歟?
曰:小學成功則猶坯墣了,只是做得聖人樣子。大學工夫則點化出精采,故著明字于法字上者,十分恰好矣。
問:‘曾氏之傳’,傳字是‘傳習’之傳歟?
曰:當以統傳看也。
問:傳義,看作傳之義歟?
曰:若看作傳之義,則與下‘以發其意’之意字似為疊語,是為未安。傳義二字,似是傳文題目。然未有所考,不敢質言。或曰:‘傳義’之義屬文字,‘其意’之意屬孔曾。作傳文之義,以發孔曾之意。如是看,似無疊語之嫌。
問:異端虚無寂滅之教,其高何以過於大學也?
曰:大學之道,逐事逐物一一理會。而老佛則都掃了,只要虚無寂滅,此所謂高於大學也。
問:其所以無實者,何也?
曰:彼其為説雖甚玄妙,而實則不知仁義禮智之實理,故凡其所為,一切外於倫理。此所謂無實也。
問:胡雲峯云,‘此之虚,虚而有;彼之虚,虚而無。此之寂,寂而感;彼之寂,寂而滅。’吾儒亦有虚寂之學歟?
曰:吾儒之論心亦有虚靈、虚明等語,繫辭亦有‘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訓。胡氏所謂‘此之虚、此之寂’者,蓋謂是也。
問:放失。
曰:‘放’如傳之首章,鄭本通下三章至‘止於信’,置在‘没世不忘’之下,而程子乃以次於‘此謂知之至也’之類。‘失’如‘格致’章之亡其文也。
問:采而輯之,何謂也?
曰:謂采程子之説而輯之也。
問:補其闕略,何謂也?
曰:補闕,謂補亡章也。補略,如更考經文,别為序次,及‘誠正’二章下添補之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