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湿性心脏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热后所遗留下来的心脏病变,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故也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为风心病。风湿热好发年龄为7~15岁,瓣膜病变多见于20~40岁。风心病以二尖瓣病变最常见,其次为主动脉瓣,单纯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病变少见。风心病女性多于男性,严重预后为心功能不全,在慢性瓣膜病的基础上还可有反复发作的风湿性活动。该病属中医“心痹”、“胸痹”、“心悸”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主诉为心慌气短、动则加剧、心前区不适、胸闷。伴有风湿活动时可有发热、关节肿痛、心功能进行性减退。 1.1.2 发病特点:有风湿热病史,多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1.1.3 诱发因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居住环境潮湿。 1.1.4 检查项目:必要的检查项目有链球菌感染的检测,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有风湿活动时可见血沉升高,抗“O”阳性,C反应蛋白阳性;心电图异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及各瓣膜损害所致的特殊改变,如二尖瓣P波等;X线检查多因瓣膜损害而相应出现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增大,有时可见有瓣膜水肿和增厚。 参考检查项目有,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血清酶学、免疫球蛋白、咽拭子培养、血常规等。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分期 1.2.1.1 二尖瓣狭窄:几乎都是风湿热的后遗症,因风湿性心脏病反复发作后,瓣膜相互粘连、增厚、变硬,使瓣膜不能完全开放,瓣孔口径缩小,阻碍血流前进,造成血流动力的改变。根据病变的发展,有3期不同的表现: 代偿期: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有明显的体征。 左心房衰竭期:呼吸困难和紫绀,多发生在劳累后,有时为阵发性,甚至发展为端坐呼吸;紫绀见于颧部和口唇,形成“二尖瓣面容”。常见咳嗽,多为干咳,在夜间睡眠及劳动后加重。咯血,表现为痰中带血。并发肺梗塞时可出现较大量的咯血,并发急性肺水肿时咯粉红色泡沫样黏液。 右心衰竭期:长期肺动脉高压使肺小动脉由痉挛而硬化,造成右心室肥大并扩张并发诸症。 1.2.1.2 二尖瓣关闭不全:因二尖瓣膜增厚、缩短、畸形及乳头肌、腱索的缩短,使瓣膜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血流返流。轻度关闭不全可无症状,病变加重则出现乏力、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及急性肺水肿等,常见体征为心尖搏动范围增大,可闻及高调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 1.2.1.3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者无症状,随瓣膜狭窄程度加重,最早的症状是疲乏感,典型的症状有眩晕或昏厥、心绞痛、左心衰。主动脉第二听诊区可闻及响亮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1.2.1.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早期无症状,或仅有心悸和头部搏动感,心前区不适;晚期产生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淤血症状。体征有在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主动脉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周围血管征中有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等。 1.2.2 分级(心功能分级) Ⅰ级:活动不受限制,仅有心脏体征。 Ⅱ级:休息时无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时(如步行1.5~2km、上三楼及上坡等)可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等。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微体力活动(如步行1.5km、上二楼及上小坡等)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或发作心绞痛,并有一定程度的水肿。 Ⅳ级:休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内脏淤血及水肿明显。 1.2.3 分度 1.2.3.1 二尖瓣狭窄:根据临床表现及手术中发现的瓣孔缩小程度分度。 轻度:Ⅰ级。瓣孔直径在1.2cm以上。 中度:Ⅱ级、Ⅲ级。瓣孔直径在0.8~1.2cm之间。 重度:Ⅳ级。瓣孔直径在0.8cm以下。 1.2.3.2 二尖瓣关闭不全 轻度:Ⅰ级。 中度:Ⅱ级、Ⅲ级。 重度:Ⅳ级。 1.2.3.3 主动脉瓣狭窄 轻度:Ⅰ级。无症状。 中度:Ⅱ级、Ⅲ级。典型的症状有眩晕或昏厥、心绞痛。 重度:Ⅳ级。 1.2.3.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轻度:Ⅰ级。 中度:Ⅱ级、Ⅲ级。有心悸和头部搏动感。 重度:Ⅳ级。 1.3 证类诊断 1.3.1 心脉瘀阻证(ZZXX307) 主症:胸闷心悸,两颧黯红,唇甲青灰。 兼症:咳嗽甚至咯血,头晕乏力。 舌脉:舌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 1.3.2 痰浊瘀阻证(ZYTX60) 主症:心悸气短,胸脘痞满,呕吐痰涎。 兼症:形寒肢冷,纳呆。 舌脉:舌淡,苔滑或白腻,脉弦滑。 1.3.3 心脾两虚证(ZZXP70) 主症:心动悸不安,少气懒言,面色无华。 兼症:动则汗出,头晕目眩。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结代。 1.3.4 心肾阳虚证(ZZXS40) 主症:面色晦暗,心悸,浮肿,喘息不得平卧。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3.5 气阴两虚证(ZYVY30) 主症: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乏力。 兼症:手足心热,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结代或细数。 2 疗效标准 2.1 综合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3个月内主症有所改善,主要检测指标趋于正常,病情程度积分下降≥2/3。 有效:治疗3个月内主症有所改善,主要检测指标数值有所改善,病情程度积分下降≥1/3而<2/3。 无效:治疗3个月内未达到有效标准。 加重:治疗3个月内,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加重,检测指标数值异常程度增加。 2.2 心功能评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纠正至Ⅰ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 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达到Ⅰ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 加重:心功能加重。 2.3 证候计分评定 2.3.1 计量评分 2.3.1.1 心悸 3分:持续心悸,心率>110次/min,影响日常活动。 2分:心悸经常发作,心率90~110次/min。 1分:偶发心悸。 0分:无心悸。 2.3.1.2 气喘 3分:气喘持续,不能平卧,或夜间阵发性气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分:平地步行气喘亦有发作。 1分:登高时有气喘发作。 2.3.1.3 乏力 3分:休息时亦感乏力。 2分:稍有活动即感乏力。 1分:活动时即感乏力。 0分:乏力消失。 2.3.1.4 浮肿 3分:全身浮肿。 2分:肢体浮肿。 1分:两足内踝浮肿。 2.3.2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大部分消失,证候积分为0或下降2/3。 有效:证候部分消失,证候积分下降1/3。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心脉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医林改错》)。 药物:当归15g 生地15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赤芍10g 柴胡9g 枳壳6g 丹参15g 3.2 痰浊瘀阻证 治法:化痰行瘀。 主方:导痰汤加减(《济生方》)。 药物:陈皮10g 茯苓15g 半夏10g 制胆星6g 枳实10g 郁金10g 石菖蒲10g 丹参10g 3.3 心脾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加减(《妇人良方》)。 药物:党参10g 黄芪15g 当归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白芍10g 大枣5枚 桂圆肉6g 鸡血藤15g 远志10g 3.4 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利水。 主方:真武汤加减(《伤寒论》)。 药物:桂枝10g 制附子10g 黄芪15g 茯苓15g 白术15g 泽泻15g 防己10g 3.5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方:炙甘草汤加减(《伤寒论》)。 药物:炙甘草15g 麦冬10g 黄芪15g 生地15g 太子参10g 桂枝10g 当归10g 4 成药应用 4.1 心脉瘀阻证 4.1.1 天士力牌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1次10粒,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日3次,疗程4周。 4.1.2 华西牌乐脉颗粒:活血化瘀,养血通脉。1次2包,每日2次,疗程6周。 4.1.3 地奥牌地奥心血康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2 痰浊瘀阻证 4.2.1 福人牌补心气口服液:补气化痰。1次2支,每日3次,疗程4周。 4.2.2 蒲公英牌安脑丸:清热豁痰。1次2丸,每日2次,疗程4周。 4.3 心脾两虚证 4.3.1 963牌西藏诺迪康胶囊:益气活血。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3.2 强健牌绞股蓝总甙片:养心健脾,益气和血。1次3片,每日3次,疗程4周。 4.4 心肾阳虚证 4.4.1 上药牌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活血。1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4.2 友好牌冠心苏合软胶囊:宽胸温阳,理气止痛。1次1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5 气阴两虚证 4.5.1 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滋养心阴,活血止痛。1次2支,每日2次,疗程4周。 4.5.2 鲁南牌心通口服液:益气养阴。1次2支,每日2次,疗程4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