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足少阴肾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与所过腧穴、交会经脉】 肾脏足少阴的经脉:起于足小趾之下,上承足太阳之脉气,斜向足底心的涌泉穴,出内踝前大骨(舟骨粗隆)下的然谷穴,下沿内踝后的太溪穴,别入跟中的大钟穴,经水泉穴,至内踝下的照海(阴蹻所生)穴而为阴蹻脉脉气所生发,上经复溜,在交信(阴蹻脉之郄)穴再会阴蹻,折至三阴交(足三阴之会)与足太阴、厥阴交会,上行小腿肚内侧,过筑宾(阴维之郄)而会阴维脉,出腘窝内侧的阴谷穴,经过股内侧后边,到督脉的长强(足少阴所结)贯过脊柱,还出于前,沿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均冲脉、足少阴之会)交并冲脉而行,在肓俞当脐左右入属肾脏,下脐下,过任脉的关元、中极(均任脉、足三阴之会)而会足太阴、厥阴经,向下联络膀胱。 它直行的经脉:从肾向上,复出肓俞,经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均冲脉、足少阴之会)等穴再并冲脉而行,上贯肝脏和横膈,进入肺中,历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诸穴,上沿喉咙,而挟舌根。 它的支脉:从肺脏处的神藏出来,络于心脏,注入胸中,下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循行分布,见表2-32。 表2-32 本经循行所过腧穴表 【病候分类与析解】 1.病候分类 见表2-33。 表2-33 足少阴肾经病候分类表 2.析解 (1)本外经病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足下热而痛:肾经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脉病经气不畅,故循经所过作痛。肾属水主骨,肾亏骨弱,故而痿软无力。肾性寒冷,肾中阳虚,故而厥冷。其脉斜趋足心,倘肾阳偏虚,阴虚生火,足下会有灼热疼痛。 (2)本脏(腑)病 善恐:肾主恐,脉气动乱,干扰肾志,肾气不足故心中常跳动,恐惧不宁,似怕人来捕捉的样子。 面如漆柴:肾主黑色,肾精不足,水色外泛,面部就会黯黑无光,瘦削而没有光泽。 (3)他脏(腑)病 饥不欲食:肾主命门真火,有腐熟水谷的作用,胃中水谷之气须依靠肾火蒸腐,才能正常消化而变为精微之物。若肾火浮炎,而脾阳不振,则虽有饥饿的感觉但吃不下食物,这是脾肾合病之故。 咳唾有血:水亏火盛,损伤肺络,所以咳唾出血。 气喘、上气:经病及脏,肾亏不纳肺气,逆气上冲,故喝喝而喘,气上不下。 心悬若饥:水亏不能上济心火,心神躁动不宁,故有如悬如饥的症状。 烦心、心痛:肾脉络心,经脏同病,肾精不能上济心君,心火失阴精承奉,所以烦躁而不安,如果肾邪循经上犯心君,心气失于宣畅,又会发生心痛。 肠癖:肾开窍于二阴,肾病而大肠不和,则致肠澼不利。 (4)有关器官病 目无所见:骨之精为瞳子,而肝开窍于目,肾虚肝血不足(母病及子),而致肝肾二亏,所以目视 口热、舌干:肾主唾,肾病于下,阴精上奉者少,以致口热而舌干燥。 咽肿、嗌干痛: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肾病阴精上奉不足,虚火上浮,所以咽肿、喉咙干燥而痛。 (5)其他病 黄疸:寒湿之气入于肾经,脾肾同病,水土之色,泛浮外现,而成阴黄。 嗜卧:肾精亏竭,作强之官乏力,遂致神疲力乏,嗜好睡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