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花椒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青椒、花椒的果壳。又名川椒、蜀椒。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 〔功效主治〕 温中止痛,燥湿杀虫。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或呕吐,常与干姜、人参等同用,如大建中汤;治寒湿泄泻,可与苍术、厚朴、陈皮等配伍。若用于因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或吐蛔等症,属寒者可与乌梅、榧子、干姜、细辛等配伍,属热者可与乌梅、黄连、黄柏等同用。还可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常同苦参、地肤子、白矾等煎水熏洗。 〔本草撷英〕 本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别录: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除六腑寒冷,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水肿,黄疸,杀虫鱼毒,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 甄权:治恶风,遍身四肢顽痹,主女人月闭不通,治多年痢。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除齿痛。 日华子本草:破癥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时珍: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泻泄。 指掌:其用有二:用之于上,退两目之翳膜;用之于下,除六腑之沉寒。 〔名医心得〕 姜春华:冠心病、室性早搏、肺炎 认为本品能温通心胸之阳,散上焦之浊,有活血通便、散寒止痛之功,配伍温补化瘀之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室性早搏,常能应手取效。对于肺炎用抗生素效不显时,可投温补通阳之剂,能对抗生素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川椒本身也有抗菌功能,故能取得良好疗效。[1] 马爱华:阴痒 认为其杀虫力很强,若用量10克以上,水煎洗浴阴部,可迅速地杀火阴道内的霉菌等,故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应用甚广,对湿热型阴痒的疗效尤佳。[2] 刘树农:肾结石肾积水 常用花椒配小茴香治疗肾结石肾积水,每获良效。认为花椒可治疗肝肾阴浊之邪上泛之品,小茴香能散厥阴寒邪以理气止痛,二药合用,通中寓补,温化寒湿利水之功益增、有较好疗效。[3] 焦树德: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 曾用“椒目瓜萎汤”(《医醇 〔药理与应用〕 1.驱虫作用:花椒油在体内外实验中,用0.1毫升/千克,即可使蛔虫麻痹,肠管平滑肌松弛,所以驱蛔虫时须加用盐类泻药,才能将麻痹虫体驱出。临床上常用于治蛔虫病、蛲虫病。 2.抑菌作用:花椒煎剂对甲型和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副伤寒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妇科阴部感染性疾患,皮肤湿疹、疥癣、慢性感染性疾病。 3.局麻作用:一定浓度的花椒浸液有可逆性阻断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降低神经干的兴奋性的作用,此为产生局部麻醉作用的基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牙痛、头痛、腹痛、痹痛、痛经等多种痛证。 4.抗癌作用:经予氯化光花椒碱20毫克/千克,在48小时内能阻止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增殖,使细胞被阻滞在G2期;高剂量(40毫克/千克)能杀伤S期细胞。花椒宁碱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样白血病均有显着活性,能延长小鼠生命。 5.其他作用:狗静注花椒浸液可致血压暂时下降;花椒毒素具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作用。临床常可于治疗心绞痛。 此外,花椒所含的 〔剂量用法〕 内服:煎汤,1.5~4.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服或煎水浸洗。 〔按语〕 花椒性味辛辣而温,有小毒,善散阴冷之气,能温中止痛;又能杀虫,内服可杀虫驱蛔,外用可杀虫止痒。现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用或与地肤子、苦参等同用,用治多种皮肤病,妇科疾病等,常可获良效。 【参考文献】: [1]贝润浦.蜀椒琐谈.浙江中医杂志,1982,(9):426 [2]马爱华.蜀椒洗剂治疗湿热型阴痒106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1):20 [3]萧森茂等.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66 [4]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第二版:20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