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喷卤井的生产、分析和管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喷卤井的生产、分析和管理 (一)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与合理工作制度的确定 1.试井 一般采用回压法,即用大小不同的油嘴改变井底流动压力,以求得产量、卤气比、流动压力与不同油嘴的关系。其步骤是: (1)求原始地层压力,了解地层能量大小,帮助研究提高采收率的措施。此项数据应在排净井内脏物之后取得。 ①关井前将已校正的井下压力计下至产层中部; ②关井后连续测量井底压力,同时记录井口油、套压,求得井底与井口压力恢复曲线; ③井底与井口压力达到稳定标准,以压力恢复曲线趋于稳定、72h内压力不上升或下降0.5%为合格,如图3-3-81。 图3-3-81 压力恢复曲线 ④关井压力稳定后,测卤层温度、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 (2)稳定试井 ①使用大小不同的油嘴进行试井,一般更换油嘴应不少于4个; ②油嘴测试顺序,一般由小到大,油嘴直径变化以20~25%左右为宜; ③稳定时间,要求每个油嘴稳定时间至少应在2天以上; ④每个油嘴需取得以下资料,并合乎以下的标准; i 稳定标准前后两天,各班8小时产量无下降趋势,日产量变化小于5%; ii 稳定的日产气量及卤气比,稳定标准是前后两天日产气量变化小于10%、日产水量变化小于10%; iii 稳定的流动压力,标准是前后两天压力变化不超过0.1MPa; iv 温度梯度及含砂量等。 2.试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试井资料的整理、按常规要求。 (2)试井曲线的绘制 ①控制曲线 油嘴与产量、压差、卤气比、含砂量的关系曲线,如图3-3-82。 一般情况,总是希望卤气比(R)较小而产量(Q)较高,流动压力(P流)下降不大,同时含砂、含水量也较低,如图3-3-83所示,以选择4mm油嘴较合理。 图3-3-82 油嘴与产量、压差、卤气比、含砂量的关系曲线 图3-3-83 压差与产量指示曲线 ②压差与产量指示曲线,见图3-3-83。 流体在地层中无脱气现象、流动稳定、流体的流动符合线性渗滤规律,则如曲线1。随着压差增大,每增加单位压差,产量增加的比例逐渐减少,曲线向下弯曲,如曲线2。出现曲线3的情况时,则说明测试还未稳定,或者是多产层产液所致。 3.试井资料的计算 (1)生产方程式:流体的流动符合线性渗滤规律时,生产方程可用下列普通式表示 Q=α(P卤-P流)b (3-3-70) 式中 Q——产量(t/d) P卤——卤层压力(MPa) P流——流动压力(MPa) α——液流系数 b——渗流特性指数 上述方程的建立,关键在于求出α和b值。当指示曲线为直线时,b=1,α=α= (2)产率、即单位压差相应的产量 式中 Kc——产率(t·d/MPa) 其余符号的意义与上式同。 (3)计算产层渗透率(K) μ——粘度(Pa·s) R供——供给半径(m) R井——井眼半径(m) h——产层有效厚度(m) b——体积系数 B——井眼完善系数(指井的占开性质和占开程度的完善情况) (二)自喷生产时几种流动过程的衔接与协调 1.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 流体从地层流入井底的流量,主要取决于地层压力、采油指数和井底流压。即: Q=K(P地-P流) (3-3-73) 式中 Q——重量流量(t/d) K——采油指数〔t/(MPa·d)〕 P地——地层压力(MPa) P流——井底流压(MPa) 在一定开采阶段,地层压力和地层性质可视为不变因素,则Q只与P流有关,其指示曲线可从稳定试井方法求得,一般曲线形状如图3-3-84。 图3-3-84 自喷井产量与流压关系曲线 2.地层与油管流动的协调 从地层中流至井底的卤量及剩余压力(流压),恰好等于该卤量从井底流至井口所需的管鞋压力(包括油压)。如油管位于卤层中部,则管鞋压力即流动压力。其协调过程与条件为: (1)当油管直径、卤气比与油压恒定时,如图3-3-85。 图3-3-85 油管工作中管鞋压力与产量关系曲线 通过试井资料得出的曲线A,与在给定的参数下,根据3-3-66式求得与每一管鞋压力相对应的产量连线B,两曲线的交点b就是已知条件下的协调工作点。 (2)当油压为变量时,如图3-3-86,曲线A作法同上。曲线B为油压-产量曲线,也可按公式(3-3-66)求得。 图3-3-86 油管工作中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计算时,管鞋压力与产量均对应于图中地层指示曲线上各点,因此实际上是在给定的管鞋压力与排量下计算油压。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工作与油管流动显然是协调的。符合协调的两条原则。 不难看出,当产量为Q时,卤层与油管的产量均为此数,井底流压与管鞋压力都为Pa,油压为Pb,Pa-Pb即油管中消耗的压力。其次,Pa-Pb并不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加大,在Qc时有一个较低的值。这与自喷原理是一致的,即产量低、管内流速低,滑脱损失大;产量高,摩擦损失大;两种情况均可造成管内损耗大。仅在某一产量范围内、滑脱与摩擦损失都不很高时,才能得到较低管内损耗。所以油压随着产量的增加也有高有低。 3.地层、油管和油嘴生产的协调,如图3-3-87所示,图中曲线A、B作法同前,直线G(嘴流曲线)是在油嘴直径d一定时,根据油嘴的Q-P油的线性关系,即每一油嘴各种产量的油压对应点的连线。 图3-3-87 自喷井3个流动过程关系 图中G、B曲线交点C,与横座标的交点Q,即为在此油嘴直径下的卤井产量;与指示曲线交点E相对应的井底流压,即为举升此产量所需管鞋压力;对应于点C的油压,即为举升至油嘴前的剩余压力(油压)。显然,在此条件下生产中3种流动是相互衔接和协调的。 4.从地层至计量站4种流动的协调流体经孔嘴沿出卤管线到计量站的流动过程,需要一定的油压来维持。这一压力若调整不当,则当油嘴后的压力(即出卤管的起点压力)高于嘴前油压的一半时,前者的变化将影响卤井的产量,其嘴流曲线就不单纯是油压-产量的直线关系。为保证卤井产量稳定,必须使卤井在预定的产量下,流经整个出卤管线(包括进入分离器)所需的总压力,保持低于在该产量下油嘴前油压50%的水平,也即经过油嘴的流体处于临界流动状态,从而使上述几种流动达到平衡与协调。 (三)协调在自喷井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预测不同油嘴的产量 如图3-3-88所示,可根据要求的产量Q,确定与之对应的或较接近的油嘴直径。 图3-3-88 油嘴直径与产量的关系 2.选择油管直径 在相同参数下,作出不同油管的工作曲线,进行比较选择。由图3-3-89可看出:油压高(P油2)时,大直径油管因滑脱损失大,故产量比小直径油管低;相反,油压低(P油1)时,大直径油管产量反而比小直径为高。 图3-3-89 不同油管直径对产量的影响 3.预测地层压力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如图3-3-90,其中A1、B1代表某一开采阶段的油层工作与油管工作曲线,A2、B2代表地层压力下降后的相应曲线。若生产已面临后一阶段,仍保持使用油管直径d1不变,则该井产量将由Q1降至Q2。 图3-3-90 地层产能下降对产量的影响 4.停喷压力预测 图3-3-91所示。 图3-3-91 停喷产量预测曲线 图中EC线为生产时所需最低油压,该线段已不能与B3相交,说明地层压力下降到A3后,该井已不能正常自喷生产。 (四)卤井基本工作参数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1.自喷井工作参数的特性 (1)产量 以(t/d)或(m3/d)表示产量的变化,直接反映井眼的工作情况。 产量除与油管压力有关外,还与井底的压差大小有关。井底产生单位压力降(或液 面降)时的井眼产量,称为“井的采卤指数”,即 (2)油压 反映井内卤水从井底流到井口后的剩余能量。油压大小与地层能量、卤气沿井筒流动的能量消耗情况和地面设备等因素有关。 (3)套压 表示环形空间的压力,即反映油套管环形空间分离出来的气体量。 正常生产时,井底压力等于油压、液柱压力和磨损之和 当P流>P饱(饱和压力)时: 当P底<P饱时 P底≈P油 因此P底与P油的差别反映了流动中重力与摩擦力的消耗大小。但一般认为在P流>P饱、套管漏气和在有封隔器的自喷井中,套压变化不能反映流压变化。 (4)流动压力 流压是卤水从地层流到井底的剩余压力,是液流垂直上升的动力,其大小反映卤井举卤能力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动压力随静压的变化而变化。 (5)含砂量 含砂量增大,经常是油嘴过大引起的。因此,发现井内含砂量增大时,应适当缩小油嘴进行控制。 (6)生产卤气比 随着井底能量的逐步消耗,井底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油嘴选择过大或过小、井底或卤层堵塞等也都可能引起卤气比升高。 2.自喷卤井生产参数变化分析判断及处理措施 见表3-3-53。 表3-3-53 自喷卤井生产参数变化分析判断及处理措施 注:→平稳不变化 ↑↓微小上升或下降 ↑↓上升或下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