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胎模设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胎模设计 (一)锻件图绘制 1.分模面 分模面选取的原则是:在垂直于作用力方向并于锻件最大截面处进行分模,以便锻件顺利出模。 在满足该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考虑表5.2-1中所列的几方面。 表5.2-1 胎模锻件分模面的选择 2.模锻斜度 模锻斜度标准值为0.5°,1°,1.5°,3°,5°,7°,10°,12°等。 外壁斜度一般取5°~7°,内壁斜度相应增加一级即7°~10°。若有顶出装置,锻件外壁斜度可取1°~3°。 3.圆角半径 圆角半径的标准值为1、1.5、2、3、4、5、6、8、10、12、15、20(mm)等。 外圆角半径r和内圆角半径R与锻件在该处的高度h及宽度b有关(图5.2-1)。其值可按图5.2-2箭头所示查取,查取后的数值应向标准系列靠拢。 图5.2-1 锻件的圆角半径 图5.2-2 锻件圆角半径选用 4.连皮及压凹(表5.2-2) 表5.2-2 连皮形式及尺寸 (mm) 对于盲孔,胎模锻件可采用压凹形式锻出浅孔,孔底为球面。 5.冷缩率(表5.2-3) 表5.2-3 常用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合金的锻件冷缩率(%) 6.工艺余块、加工余量及锻造公差 (1)工艺余块 对阻碍锻件从分模面出模的部分(表5.2-1b)以及孔径小于30mm的内孔都应添加工艺余块。 (2)加工余量及锻造公差(表5.2-4) 表5.2-4 胎模锻锻件的加工余量和公差 (mm) 注:内孔及压凹的尺寸公差应取相反符号并改变上、下位置,而加工余量比外径的加工余量增加0.5mm。 7.技术要求 在锻件图上无法表示的技术参数都以技术要求形式加以说明。如锻件热处理要求、表面质量要求、外形偏差要求以及锻件图上未注明的圆角半径、模锻斜度等。 (二)模具模膛尺寸及外部尺寸的确定 1.摔模 (1)圆摔模膛断面形状、尺寸及外部尺寸(表5.2-5) 表5.2-5 圆摔断面形状及尺寸 (mm) 当毛坯的变形量较大时,圆摔模膛制成菱形断面;当变形量较小时(如校正、摔光),模膛可制成椭圆形断面。 当上、下摔模闭合(打靠)以控制毛坯被摔部分直径时,D值即为被摔部分的热态直径;否则,D值等于毛坯被摔部分直径减去2~3mm的欠压量。 (2)型摔模膛尺寸(表5.2-6),外部尺寸(表5.2-7)(其中直径D的确定方法与圆摔相同) 表5.2-6 型摔口部及尾部尺寸 (mm) 表5.2-7 型摔外部尺寸 (mm) 2.扣模 扣模结构及尺寸如图5.2-3所示,扣模在制坯过程中合模焖形时,其模膛的总高度2h应比对应的合模模膛宽度小2~3mm,若扣模直接成型,则其模膛总高度等于锻件宽度。 图5.2-3 扣模结构及尺寸 扣模外部尺寸如下: B=bmax+20~50 (mm) H=(2~3)hmax (mm) 式中 B——扣模宽度; bmax——锻件扣形部分的最大宽度; L——扣模长度; li——扣模各段长度; H——扣模高度; hmax——模膛最大深度。 3.套模 套模模膛尺寸由热锻件图确定。 模套的外形见图5.2-4,外径可查表5.2-8,当使用的锻锤吨位较大时,还要进行强度校核。 图5.2-4 模套及模垫尺寸 表5.2-8 模套外径 (mm) 模套的高度H按下式计算: H=H1+H2+h0-h4 式中 H1——下模高度(mm),且H1=h1+h2; H2——上模高度(mm),且H2=h3+h4; h0——锻件轮缘部分高度(mm); h4——上模垫比模套高出的高度(mm),当上模垫需要夹持时,取h4=30~50(mm);不需夹持时,取h4=0~10(mm); h1——下模垫厚度(mm),其最小值可查表5.2-9; 表5.2-9 下模垫最小厚度 (mm) h2——锻件凸台或凹坑高度(mm); h3——上模垫伸入模套高度(mm)。 模套口部应制成圆角R5~10或倒棱5×45°。出口方向制成有0.5°~0.3°的斜度。 4.垫模 垫模模膛尺寸由热锻件图确定。 垫模外形尺寸见表5.2-10。 表5.2-10 垫模外形尺寸 (mm) 跳模是整体式不通孔垫模,为保证锻件顺利出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①模膛精度要高,按H11级设计,打磨后表面粗糙度达Ra1.6μm。②模膛斜度较大,一般大于3°。③跳模外径D要大,高度H要小。取D≥D锻+(70~80)mm,H≥H锻+(30~40)mm。 5.合模 合模结构形式如图5.2-5所示。 (a)导销式 (b)导锁式 (c)导销导锁联合式 (d)导框式 图5.2-5 合模结构 合模模膛尺寸等于热锻件图尺寸,精度按H11级设计。 合模外形尺寸如图5.2-6所示,其值按下式计算: 图5.2-6 合模外形尺寸 L=l+2t1 B=b+2t2 式中 L、B——模块的长度和宽度(mm); l——模膛最大长度(mm); b——模膛最大宽度(mm); t1、t2——模膛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最小壁厚(mm),其值可根据模膛最大深度h按下式计算:tmin=0.5h+(20~25)mm,通常取t2>t1,tmin也可由图5.2-7确定。 图5.2-7 模膛壁厚图解 模块高度H可根据模膛最大深度h按图5.2-7确定。 6.漏模 锤上使用的漏模有切边(或冲孔)模及冲形模两大类。 (1)切边模尺寸 凹模尺寸见表5.2-11。 表5.2-11 凹模尺寸 (mm) 凹模高度H按下式计算: H=h+H′-h′+(10~15)mm 式中 h——锻件高度(mm); h′——保护台高度(mm); H′——冲头有效高度(mm)。 冲头与凹模间应有均匀的间隙δ(表5.2-12),冲头与锻件各接触面尽可能一致。 表5.2-12 冲头形状及冲头与凹模的间隙 (mm) (2)冲形模 冲形模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切边模相同,但由于被冲切的毛坯或锻件厚度较大,故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冲头与凹模都有刃口,间隙应适当。通常,当坯料或锻件厚度t=5~20mm时,单边间隙δ取0.5~1.0mm。 ②冲头应有导向装置,常采取定位板或导销。 ③当工件的厚度较小时,可采用冷冲。这时,凹模的外形尺寸应适当增加。 ④若在焖形胎模内直接冲切孔径时,则在焖形时先将凹模出料孔用垫铁堵塞,冲切时再去掉垫铁(图5.2-8、5.2-9)。 (a)胎模焖形 (b)冲切孔 图5.2-8 下模垫为冲切凹模的胎模 (a)胎模焖形 图5.2-9 上模垫为冲切凹模的胎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