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肝豆状核变性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肝豆状核变性肝 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也称 Wilson病,系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所致,铜的吸收正常而利用障碍,故多余的铜沉积于组织内,产生相应脏器功能损害的现象。临床上以肝、脑、肾等病变突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在6~12岁之间出现症状,在成年后症状明显。 【临床症状】 1.肝脏 呈轻重不等的慢性肝硬化现象,可突然出现黄疸、水肿、腹水等。亦可症状轻微,仅肝功能检查异常,可反复发作,渐趋严重。由于肝病,可以引起继发的维生素 A 缺乏、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等,故对不明原因的黄疸及肝硬化应想到本病。特别是兄妹中有患肝炎或肝硬化者。 2.神经系统 脑部的损害是弥漫性的,但以基底节的病变较为明显,起病缓慢,常以走路不稳或构音不清引起注意,也有以流涎开始。出现进行性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等不自主动作。肌张力增高,动作不协调,进行性的步态和举止障碍,终至卧床不起。亦可有构音不清,吞咽咀嚼困难,强笑面容,可伴有智能障碍或其他精神症状。 3.肾病变 出现血尿、蛋白尿,亦可常见氨基酸尿,有些病例呈现肾性佝偻病,并以此为首发症状。 4.贫血 少数以溶血性贫血起病,伴有肝硬化。 5.角膜色素环 在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形成棕黄而带绿色环,称为 Kayser-Fleischerring环,又称凯弗环,可用裂隙灯查到,明显者肉眼可见。 6.骨骼 不少患儿有关节酸痛,X线片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呈佝偻病样改变。 7.其他 皮肤常因铜盐沉着而变蓝,易有齿龈及皮下出血,生长发育落后,有些患儿伴内分泌障碍,如闭经、性早熟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在200mg/L以下(正常0.2~0.4g/L),尿铜排出量增高(正常少于50μg/24h尿),血铜或铜氧化物降低,常有氨基酸尿。 【治疗】 1.减少铜的摄入,如蚕豆、玉米、各种硬壳果类、虾蟹等。 2.可用硫酸锌或醋酸锌口服,减少肠道铜的吸收。 3.螯合剂促进铜排泄 (1)目前认为最好是用青霉胺,每日剂量20mg/kg,分3次口服,本药应长期服用。但可引起维生素B6缺乏,故治疗期常规加用维生素B6口服,定期检验尿及血常规,用药前应做青霉素过敏试验,其他副作用有药疹、发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也可致肾病综合征或细支气管炎。 (2)二巯基丙醇(BAL)为能与铜铝合成无毒化合物,由尿排出。每日用量3~5mg,肌内注射,7~10d为1个疗程,停药一周后可重复注射,或以后改为每周或每两周肌内注射一次。副作用为白细胞降低及局部刺激,且有恶心、呕吐、眩晕等。 4.对症治疗,对于震颤、肌强直可用安坦每次1~2mg,每日 3次口服,肝功能受损者给予肝病辅助药物,对贫血、营养障碍给相应治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