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禽腺病毒Ⅱ群感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禽腺病毒Ⅱ群感染 ★火鸡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Enteritis,HE) ★雉鸡大理石脾病(Marble Spleen Disease,MSD) ★鸡大脾病(Avian Adenovirus Ⅱ Spleen,AAS) 出血性肠炎(HE)是4周龄或较大火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精神沉郁、血便和突然死亡。大理石脾病(MSD)是一种侵害3~8月龄封闭饲养雉鸡的条件性疾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窒息死亡。HE、MSD和AAS具有共同的病原,都属于腺病毒Ⅱ群。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火鸡突然发病,沉郁,拉血便并相继死亡。肛门周围皮肤和羽毛上常有含血粪便。 感染MSDV的雉鸡和感染AASV的鸡常呈急性发作,看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禽出现轻度沉郁、虚弱、呼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 (二)病理剖检 死于HE的小火鸡外观苍白,长肉良好,嗉囊中有食物。小肠膨胀,内充满红褐色血性内容物。肠黏膜充血,个别火鸡肠黏膜表面被覆黄色坏死性纤维素膜。死于HE的火鸡的特征性肠道病变,由于血液通过位于绒毛顶端的受损伤的毛细血管流入肠腔大量出血。受感染鸡的脾特征性肿大、质脆,并呈大理石样或斑驳样。白髓增生,淋巴样细胞坏死,内皮细胞增大,网状细胞增生,并有少量网状细胞核内包涵体。HEV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但死亡小火鸡由于失血和随后的脾收缩而见不到大理石脾病变。 感染MSDV的雉鸡和感染AASV的鸡其特征性病变为膨大的斑驳样或大理石样脾脏,肺脏充血、水肿。 (三)流行特点 火鸡、雉鸡和鸡是仅知的禽腺病毒Ⅱ群病毒(HE-MS-ASS)的自然宿主。 HE主要感染4~9周龄火鸡。通过消化道传播,未发现经蛋传播。潜伏期5~6天。自然感染的发病率常随火鸡年龄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平均10%~15%。 MSDV主要侵害3~8月龄雉鸡。在感染后10天至数周期间其死亡率达5%~20%。青年或上市日龄的肉鸡和性成熟鸡是AASV的易感禽。潜伏期5天,死亡率一般达9%左右。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a.病原分离:采集死亡或濒死小火鸡的血性肠内容物或脾组织,感染MSDV的雉鸡和感染AASV的鸡的脾作病毒抗原分离的原始材料。将上述病料匀浆,制成悬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加青霉素、链霉素(根据病料污染程度按300~2000单位/毫升加),37℃作用30分钟,作为接种材料。 接种鸡胚:每胚0.2毫升绒毛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作病毒分离。 b.病原鉴定:通常用抗原竞争ELISA、限制性内切酶和PCR,鉴定新鲜病料中的病毒。在固定的组织中,用荧光抗体和免疫过氧化酶方法可鉴定病毒抗原。 2.血清学检查 琼脂扩散实验(AGP):在康复禽的血浆或血清中,最早在感染后的2周,可检测到HEV抗体。检样最好采集急性或恢复期的血清。该法区分不开HEV、MSDV、AASV产生的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可检测和定量HEV母源抗体及感染后的阳转抗体。血清转阳最早在感染后3天就能检测出来。 3.动物试验 对疑似HE的病禽,采取血样肠内容物,经口腔或泄殖腔接种6~10周龄幼龄火鸡或制备患鸡脾浸提液,经无菌处理后静脉注射,被接种的火鸡有部分死亡,存活者剖检见脾肿大,呈大理石样病变。 (五)类症鉴别要点 火鸡: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大理石样肿胀的脾,但AGP不能证明有HEV抗原,而且肠道不出血。 ·细菌性败血症:脾脏肿大、充血,但可以检测出大量致病菌。 ·大肠杆菌、禽流感:虽有胃肠出血,黏膜充血,但脾脏不明显肿大。而且伴有其他症状。 雉鸡和鸡: ·新城疫、禽流感、传喉、传支:急性死亡伴有呼吸道症状,但没有大理石样肿大的脾。 ·肿瘤病(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用AGP检查不到MSDV或AASV抗原,脾脏肿大呈大理石样时,应考虑是否为该类肿瘤病。 二、防治 (一)治疗 (1)症状刚出现时,可用健康鸡群的恢复期血清0.5~1.0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治疗。 (2)防止继发感染,可用0.0086%次氯酸钠溶液或其他杀病毒消毒剂消毒。 (二)预防 1.一般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 2.免疫预防 HE可注射康复抗血清治疗,0.5毫升/只,已成功地将HEV和MSDV的无毒力病毒分离物用作饮水型活疫苗。此外,亚单位疫苗及遗传工程、重组体苗均在研制中。目前,尚无鸡的AAS疫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