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睡眠障碍及睡眠相关障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睡眠障碍及睡眠相关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过度及其它相关睡眠障碍(如梦游等)。至今尚无确切的“睡眠障碍”定义,但睡眠的质量、时间、整夜睡眠记录和重复测试白昼睡眠倾向的异常改变对其诊断、治疗评价有重大临床意义。据其不同表现,分别归属于中医学“不寐”、“嗜睡”、“多梦”、“鼾眠”、“梦游”、“拘挛”、“梦惊”、“梦语”、“梦遗”、“齘齿”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因病理 睡眠障碍病因复杂,原发性者多难寻精神及躯体等方面的因素;继发性者则多见于: (一)睡眠环境或生活节律的改变(如生物钟倒错); (二)精神因素(长期情绪紧张、精神压力等)所致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忧郁、恐怖、狂躁等; (三)躯体因素的影响(过度疲劳、瘙痒、疼痛、夜尿频繁、剧咳、气喘、胃嘈、腹胀、肌挛、抽搐)造成; (四)由个人嗜好,如过度饮用咖啡、浓茶、烈酒、麻黄素等兴奋剂引起; (五)撤药后戒断反应,如停用长期依赖的安眠药后,易使觉醒期延长等因产生不寐。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脏腑虚损、元气不足是睡眠障碍发病的第一位原因,七情郁结、邪(痰、湿、火、热、瘀、食)由内生,先天秉赋不足,脏腑稚嫩元气未充也是致病之因。应该强调的是上述诸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因相生,因此,究病察因时,不可机械对待。 (二)病机: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总病机,目前已成共识。阴阳不和,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心神浮越,魂魄妄行,则发梦游;阴阳失调,阴失其平,而阳不固秘,波及精神,则生梦交;阳气失守,阴精难藏,精动神摇,则促梦遗;阳不入阴,神魂不宁,水道不固,则致遗尿;阴阳失调,不能交通,气机不畅,则致鼾眠;心肾不交,更系水火阳明离乱,可导发多种睡眠障碍;阴虚火旺,肾阴不足,心阴耗竭均可造成心神失守;脏腑气血不足,皆可引起神元失养;心胆气虚,则神无所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则发拘挛、抽搐或齘齿;“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邪扰神动的写照。总之,阴阳失调贯穿于睡眠障碍发病过程中的始终。 【临床表现】 一、睡眠不足 主要表现为失眠。常见有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浅睡性失眠)、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劣差等。精神疾病所致失眠,特征性明显,如焦虑、恐怖造成短期失眠,表现入睡难,或间歇性浅睡;抑郁症则为易惊醒,整个睡眠期缩短;更有甚者可彻夜不眠或睡意完全消失。受躯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不安腿综合征,脑部变形性疾病等)影响所致失眠症状,临床变化多样。安眠药撒退反应可产生多梦、易醒或梦魇等表现。中医学谓此为“不寐”、“不眠”、“无眠”等。 二、睡眠过多 主要表现为睡眠过度。多为病理性睡眠障碍,时间可持续十数小时、数天或更久,或从睡眠中难以完全觉醒。通常发生于脑部疾病如脑炎(昏睡性脑炎)、肿瘤及严重脑血管病变,中医学称此为“嗜卧”、“嗜眠”、“迷睡”等。病类有: (一)发作性睡病:特征为发作性不可抗拒的短时间睡眠,大多数病人尚伴有“猝倒症”、“睡眠瘫痪症”、“入睡性幻觉”一种或多种症状,与发作性睡眠合称“发作性睡眠病四联症(约占本病总数10%)。病因不明,少数有家族史。 (二)原发性睡眠增多症:白天嗜睡但可克制,睡后时间较长,24h内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三)周期性饥饿-嗜睡(Keine-levin)综合征:以10~20岁男性为主,发病为周期性持续数日至一周的嗜睡,发作期有强烈饥饿感,虽大量摄食仍饿感不消,常伴定向障碍、躁动不安及冲动性行为精神障碍。 (四)匹克威克(Pickwickian)综合征:又称过度换气不良综合征,好发于中年以后男性。临床特点是嗜睡与睡眠中的发作性呼吸暂停及深呼吸与鼾音相间,同时伴有高度肥胖、通气功能不足、紫绀、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右心室肥大或衰竭等表现。 三、睡眠相关性障碍 主要表现复杂多样,常见于儿童神经生理功能失调与由于躯体性疾病所致的成人,此障碍可随原发性躯体疾病根治而完全消失。分类有: (一)睡时惊跳:又称夜间肌阵挛,为入睡时出现的下肢或躯于惊跳,常伴恶梦和感觉性发作。中医学称之为“拘挛”,意指肌肉抽动,形如“电锯”一般,每次时间为2s以上,可持续数分钟。 (二)夜惊(Nightteror):又称睡惊,多发于12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突然起坐、尖声惊叫、声音怪异恐怖或显惊恐万分,瞳孔散大、气促心悸、大汗淋漓等,也可与梦游伴发,每次数分钟,醒后无记忆。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梦惊”、“梦惕”及“梦寐惊悸”等。 (三)梦魇(nightmare):又称梦中焦虑发作,为强烈恐惧的恶梦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或躁动不安,大多迅速缓解,对恶梦记忆犹新,长期发作者可伴有睡瘫症。中医学称其为“卒魇”、“鬼魇”及“魇寐”等。 (四)梦游(somnabulism):又称“睡行”、“梦行”等。儿童多见,是一种睡眠中的自主动作,通常于入睡后2~3h内发作,1~2min后依然躺下入睡。少数患者则起床活动,不易被别人唤醒,历时数分钟或更长时间,醒后毫无回忆,有遗传家族倾向。 (五)多梦:梦多易被声音惊醒,致使难以通过睡眠消除疲劳。中医学将其归属“善梦”、“梦寐不宁”等,常与其它梦证相兼。 (六)梦语:梦中讲话,其语调常富于感情色彩,且于梦境相符合。中医学称之“梦呓”、“睡语”、“睡中呢喃”等。 (七)睡中磨牙(bruxism):为睡眠中咬肌的节律性收缩,常伴心律加速和自动转动。中医学将其归属“齘齿”、“嘎齿”、“磨牙”等。 (八)遗尿:中医又称“遗溺”等,是指在睡眠中小便不自觉地失禁,而醒后方被发觉的一种病证。多系与儿童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精神和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疾病。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文献报导长期失眠使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显着升高;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黑色紧张素明显降低。 二、特殊检查 多导睡眠仪(包括脑电图、肌电图、眼动电流图及呼吸描波器等)检测,对慢相睡眠(nREM)及快相睡眠(REM)异常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睡眠质量、时间及脑电图改变,睡眠障碍一般不难诊断。但病因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和各种特殊检查(包括影象),才可明确。 二、鉴别诊断 (一)首先应务必弄清主诉失眠者呈现睡眠障碍的体症和主诉、白昼嗜眠者呈现增加白昼睡眠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等特殊检查,以及确定病因。 (二)多道睡眠记录仪记录的整晚变化和重复测试白昼睡眠倾向性(多种睡眠潜伏期试验),有助于提供验证及测量睡眠疾病的存在及严重性。 (三)熟悉不同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是鉴别病因的重要前提,如觉醒时间延长,常是抑郁或下肢痉挛失眠者,晚间多次短暂清醒,常为夜有肌挛或窒息的病人,出现α-δ睡眠,则多见于纤维肌炎综合征者等。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失眠 1.病因治疗:针对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治疗。 2.心理治疗:优选心理分析疗法、行为治疗及人际关系治疗等。 3.松弛疗法:以进行性松弛训练、自身控制训练及生物反馈疗法,促使警醒水平降低。 4.生物钟调节:尽量补足睡眠及调整已紊乱的生物节律时间,如按惯常习惯劳逸结合。 5.药物治疗 (1)入睡困难伴紧张兴奋者,可选速眠安(dormicum)15mg睡前服;或选用苯二氮 (2)睡眠困难伴焦虑、恐惧者可选用舒乐安定1~2mg,睡前服。 (3)晨醒过早者选用苯巴比妥0.06g或10%水合氯醛溶液10ml口服。 (4)精神性失眠者可据病情分类用二氮 安眠药应用剂量较大时,如需撤药,应逐步减少,不能骤停,以免导致严重精神障碍或惊厥等撤离症状。 对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的失眠,禁用安眠药物,因其可抑制呼吸,加重呼吸障碍。 (二)嗜眠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继发病。 2.食物疗法:通过饮用浓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来迫使醒觉水平升高。 3.药物治疗:(1)发作性睡病以对症处理为主,也可给哌醋甲脂、苯丙胺口服;猝倒症频繁发作者可给丙咪嗪治疗,同时需补充氯化钾;(2)原发性睡眠增多症治疗,原则同上,同时可短期服用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3)其它抗嗜眠剂,如利他林、麻黄素、甲状腺素、咖啡因等均可据病情给予;(4)本病治疗要特别注意用药指征,并应从小剂量开始,及时停药。 (三)睡眠相关障碍 1.梦游、夜惊、梦语发作频繁者,睡前选用苯二氮草药物。 2.梦魇者首要应治疗内脏疾病或精神障碍。 3.非器质性遗尿症者应以加强训练为主,成年人应消除精神因素;器质性者行病因治疗。 4.理疗、水疗、心理治疗可收暗示之效,也可用丙咪嗪或氯酯醒等据病情选用。 二、中医治疗 A.失眠 (一)失眠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 [主证]心烦不寐,情急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木瓜、生地、灵磁石各10g,珍珠母、龙齿各30g。 躁怒久难入寐者加牡蛎、茯神;胸闷胁胀太过者加郁金、香附。 2.痰热内忧 [主证]寝寐不安,心烦懊憹,胸脘痞满,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远志、胆星各10g,茯神15g。 中焦热郁重者重用连翘,配黄芩;便秘甚者加大黄、番泻叶等。 3.心脾两虚 [主证]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头晕目眩,心悸胸闷,神疲健忘,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营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30g,夜交藤、炒枣仁,龙齿各15g,党参、龙眼肉、白术、茯神、广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各10g。 不寐重者加五味子、合欢花;血虚甚者加熟地、白芍、阿胶。 4.心肾不交 [主证]入睡困难,心烦多梦,或彻夜不眠,头晕目弦,耳鸣腰酸,咽干盗汗、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调和阴阳,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黄连、肉桂各6g,阿胶、龙齿、黄芩各10g,白芍15g,生地黄30g,鸡子黄2枚。 眩晕耳鸣重者加牡蛎、龟板、磁石;严重不寐者加柏子仁、枣仁。 (二)中医药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每次9g,1日3次,口服,适用营血不足、心肾不交证。 (2)天王补心丸每次9g,1日1次,睡前服,适用阴亏血少、虚烦不眠证。 (3)安神定志丸每次6g,1日2次,口服,适用心虚胆怯、惊恐不寐证。 (4)交泰丸每次3g,睡前服,适用心肾不交、心悸难眠症。 (5)养血安神丸每次6g,1日3次,口服,适用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证。 (6)解郁安神冲剂每次1袋,1日3次,口服,适用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症。 2.针刺疗法 (1)体针: 主穴:神门、三阴交、安眠穴。 配穴:①心脾两虚取心俞、厥阴俞、脾俞;②心肾不交取心俞、肾俞、太溪;③心虚胆怯取心俞、胆俞、丘墟;④肝郁化火取肝俞、间使、太冲;⑤阴虚火旺取太陵、太溪、太冲;⑥胃气不和取中脘、胃俞、足三里。 (2)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 配穴:心脾两虚加心、脾;阴虚火旺加肾、肝;胃气不和加胃;肝郁化火加肝等。 3.按摩:睡前自我操作,微握拳,伸出两食指并弯曲,以食指第二节内侧缘,按摩前额30次,或两侧太阳穴30次,风池穴或涌泉穴各50次。 B.嗜眠 (三)辨证论治 1.湿浊困脾 [主证]昏沉欲睡,精神萎靡,头裹肢重,纳差泛恶,胸闷痞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提神。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佩兰、茯苓各12g,川朴、半夏、苍术、杏仁、砂仁、陈皮、郁金、薏苡仁、石菖蒲各10g。 便溏者重用苍术;偏寒者加干姜;食滞者加焦三仙,胖人痰湿盛者重用半夏,并加南星、泽泻。 2.气血亏虚 [主证]嗜睡多卧,心悸怔忡,神疲憔悴,夜眠多梦,健忘易惊,头昏眼花,自汗或汗出。舌淡嫩,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补心醒脑。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人参、桂心、甘草各6g,白术、茯神、熟地黄、白芍、当归、五味子、远志、菖蒲各10g,黄芪15g。 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多梦者加生龙骨、牡蛎。 3.髓海空虚 [主证]昏沉欲睡,思维迟钝,健忘呆滞,脑转耳鸣,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荣髓健脑。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20g,菟丝子15g,山药、枸杞、山萸肉、龟甲胶、鹿角胶、牛膝各10g。 自汗甚者加防风、浮小麦;畏寒者加附子、桂枝。 4.瘀血阻滞 [主证]头重晕沉,神倦欲眠,病程冗长,或有脑伤,善忘太息,面色晦暗,肌肤不泽。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醒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红花、生地黄、桃仁、柴胡、牛膝、赤芍、枳壳、郁金各10g,红枣20g,炙甘草6g。 里热重者加黄芩、竹茹;气滞重者加青皮、陈皮、枳壳、香附;气虚重者加党参、黄芪;痰浊重者加附子。 (四)中医药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参芩白术丸每次6g,1日2次,口服,适用脾胃气虚证。 (2)人参养荣丸每次6g,1日2次,口服,适用气血亏虚证。 (3)左归丸每次9g,1日3次,口服,适用髓海空虚证。 (4)补中益气丸每次6g,1日2次,口服,适用气虚下陷证。 (5)三七总甙每次4片,1日3次,口服,适用于瘀血阻滞证。 2.针刺疗法 (1)体针: 主穴: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丰隆、太溪。 配穴:百会、涌泉、人中、合谷、太冲,手法:辨证施治。 (2)耳针: 主穴:心、肾、皮质下。 配穴:缘中、颞、额,用埋针、或压豆(如王不留行等)处理。 睡眠相关障碍 梦游、梦魇、梦惊、梦语、遗尿、齘齿等主证有虚证与实证之别,其证候与失眠、嗜眠大都相似。根据不同证侯分型,辨证治则有补益法、调和法、清热法、消化法、安神法等。各法的具体方药应临诊而选,并联合运用。为提高安神效果,还应不失时机地优选滋养安神药和重镇安神药等。如王谓川先生用“天麻钩藤饮合通窍活血汤”,印会河先生用“除痰安寐汤”、薛盟先生用“进退黄连温胆汤”治疗梦游症,均获得较好疗效,值得借鉴。 【预防】 失眠者最应注意情志与精神方面的调节,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定,生活规律睡眠有序,房室有度,忌烟、茶、咖啡;嗜眠者则忌食膏粱厚饴,劳神疲甚,以意识精神或饮用兴奋性食品控制睡意的发生;梦游或梦魇者除首要强调情志精神乐观振奋外,尚应尽量减少恶性刺激和巨大精神压力,以心理疗法,体育疗法等增加睡眠的强度与深度。 附1: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见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31~732) 1.失眠症诊断标准 (1)睡眠障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多梦、早醒、醒后难睡、或感疲乏。 (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3)引起明显的苦脑,或影响精神活动效率或社会功能。 (4)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发症状。 2.嗜睡症诊断标准 (1)白天睡眠时间过多或睡眠发作。 (2)每天出现这种睡眠障碍,持续1月以上。 (3)不存在以下情况:A.睡眠时间不足;B.从唤醒到完全清醒所需的时间延长或睡眠呼吸暂停;C.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猝倒、睡眠瘫痪及催眠幻觉);D.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E.神经精神病,如抑郁症,周期性饥饿-嗜睡综合征。 3.睡行症诊断标准 (1)在睡眠中起身下床活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2)发作过程中目光呆滞,缺乏表情,对他人的干涉或招呼缺乏反应,且不易唤醒。 (3)醒后对发作经过全部遗忘。 (4)没有痴呆或癔症的证据,可与癫痫并存,但应与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鉴别。 附2:疗效评定标准 睡眠及其相关障碍疗效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1:52-54) 一、采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简称睡眠率)公式: 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 二、据WHO最新颂布的睡眠检测法,睡眠质量分为Ⅴ级: Ⅰ级:睡眠率70%~80%,睡眠尚可;Ⅱ级:睡眠率60%~70%,睡眠困难;Ⅲ级:睡眠率50%~60%,睡眠障碍;Ⅳ级:睡眠率40%~50%,中度睡眠障碍;Ⅴ级:睡眠率30%~40%,严重睡眠障碍。 (一)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以上,停服安眠药。 (二)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65%以上,停服安眠药。 (三)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以上,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少3/4。 (四)无效:症状同前,睡眠率40%以下,靠安眠药维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