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软下疳的病原体为杜克雷嗜血杆菌,由Ducrey于1889年发现,该菌长1.0~1.5微米,宽约0.5微米,呈球杆状或卵圆形,两极染色,常呈直线平行排列,形成所谓“指纹状”或“鱼群状”。在病损中,杜克雷嗜血杆菌常位于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内,也可以成群游离在间质中。杜克雷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无芽孢,无动力。
杜克雷嗜血杆菌培养较困难,培养基中需加入新鲜血液才能生长。培养24小时后可以见到直径为0.5~1.0毫米的菌落。培养2~8日后直径可达2毫米。菌落扁平,中央略突起,灰白色,闪光,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杜克雷菌的生长需较多量的氯化高铁血红素,有些菌株的生长还需要半胱氨酸、淀粉和白蛋白。
杜克雷菌无特殊抵抗力,加热至55℃一小时能将其杀死。在0.5%石炭酸中短时间即死亡。但耐寒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