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现代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现代史 《试论世界现代史的体系问题》 张象等,南开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点、教学任务与学习方法》 鞠秀熙,历史教学,1955年第1期。 《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书芳,河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 沈学善,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3期。 《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两个问题》 张培义,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6期。 《试论十月革命的特点》 张培义,齐鲁学刊,1982年第6期。 《论1917年底至1918年初真假和平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历史,1982年第1、2期。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形式——试论匈牙利一九一九年革命的和平发展》 崔少端,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列宁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说》 赵德馨,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 历史教学,1979年第1期。 《试论基马尔革命》 李冠乾,中学历史教学,1981年第4期。 《论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彭树智,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 《我国对拉丁美洲历史的研究》 杨典求,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 《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林承节,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从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谈判看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妥协》 王忠,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太平洋形势与华盛顿会议》 梅公毅,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1期。 《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几个问题》 韩安俊,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黄安年,北京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问题》 唐士润,四川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沈永兴、秦晓鹰,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 《列宁时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徐运朴,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苏维埃俄国在执行新经济政策中的几点宝贵经验》 文志民,沈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沙俄、苏俄、苏联之区别》 中学历史,1985年第1期。 《论二十年代末苏联反右倾斗争的后果和教训》 叶书宗,史学集刊,1983年第1期。 《论苏联1927——1928年度的粮食危机》 金雁,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列宁和全俄电气化计划》 闻一,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列宁“遗嘱”和接班人问题》 郑异凡,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3期。 《试论斯大林时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 王家福,苏联历史,1984年第4期。 《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两个问题》 吴恩远,世界历史,1984年第6期。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历史教训》 梅文彬,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1期。 《六十多年来苏联对普列汉诺夫评价的演变》 高放、高敬增,苏联历史,1984年第3期。 《热那亚会议与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 卢文璞,北京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季米特洛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实践和理论》 武克全,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问题与帝国主义争霸》 杨子竟,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 《道威斯计划及其在恢复德国军事经济潜力中的作用》 杨田,历史教学,1960年第1期。 《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丁宝有、杨春吉,史学集刊,1985年第4期。 《封建势力复活与德国法西斯兴起》 吴友法,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希特勒的文化专制主义》 朱忠武,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物质准备》 于振起,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邸文,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3期。 《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形成及其特点》 李玉,世界历史,1984年第6期。 《三十年代日本财阀与法西斯势力的关系》 武寅,世界历史,1985年第11期。 《关于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问题》 张伟,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3期。 《论绥靖政策的缘起》 王也平,新华文摘,1985年第5期。 《绥靖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收场》 丁宝有,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和慕尼黑协定》 李铁城,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6期。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提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梁卓生,世界历史,1979年第6期。 《试论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余伟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关于苏德条约评价的不同见解》 于振起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帝国主义裁军骗局》 林加坤,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郑宗育,上饶师专学报,1983年第3期。 《宦乡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刘鲁亚,社会科学评论,1985年第10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开始日期》 林举岱,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4期。 《希特勒的“白色行动计划”》 侯成德,书刊导报,1985年12月19日。 《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 夏正伟,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略论二次大战初期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保卫祖国”的口号》 李巨廉,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日本为什么对美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 金仁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试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转变》 伍众,北方论丛,1980年第2期。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迷梦的形成及其破灭》 吕万和、崔树菊,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 《试析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严重失利的原因》 张镇强,苏联历史,1984年第3期。 《大西洋会议和大西洋宪章》 李铁城、武冰,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周美云,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1期。 《苏联参战与莫斯科战役》 叶月明,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6期。 《斯大林格勒血战记》 高文伟,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5期。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王春良、潘钧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中美英开罗会议初探》 洪育沂,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一九四三年英美的欧洲战略与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张京,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 吴献葵,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从史迪威事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矛盾》 罗志田,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略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王振德、侯成德,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5期。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 陈海燕,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 刘彤,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怎样认识战后帝国主义经济的发展》 郑启鸣,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 《欧洲人民民主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任重,史学月刊,1957年第9期。 《试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阶段和特点》 杨成竹,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生及其国际意义》 思慕,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 《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资本输出及其后果》 沈骥如,经济问题探索,1982年第5期。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 沈学善,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