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固井计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固井计算 (一)注水泥计算 1.水泥用量 (1)理论计算法 ①水泥浆用量 式中 V水泥浆——水泥浆用量(m3) K1——水泥附加系数(按地层分地区确定) D——井眼直径(m) d外d内——分别为套管外径、内径(m) H——套管外水泥返高(m) h——套管内水泥塞高(m) ②干水泥量计算 式中 Q干——干水泥量(t) γ水泥——干水泥相对密度 γ水——水的相对密度 m——水灰比 Q总=K2·Q干 (3-2-21) 式中 Q总——干水泥总量(t) K2——地面损失系数(取1.05~1.10) ③水泥浆相对密度计算: 式中 γ水泥浆——水泥浆相对密度 (2)现场水泥浆用量计算法 现场注水泥量,除按实测井径、套管内外径、水泥上返高度与水泥浆相对密度计算所需容积外,还应附加一个系数,求得实际施工用量。 ①水泥浆用量: V水泥浆=V1+V2+V3 (3-2-23) 式中 V水泥浆——水泥浆量(L) V1——管外裸眼段水泥浆量(L) V2——套管与套管环形间隙水泥浆量(L) V3——管内水泥塞容积(L) i管外裸眼段水泥浆量的计算: V1=(g1H1+g2H2+…gnHn)K1(L) (3-2-24) 式中 g1、g2…gn——不同井径与套管每米环形间隙容积(根据平均井径求得)(L) H1、H2…Hn——不同井径段的长度(m) K1——水泥附加系数(按地层分地区,如是否漏失等确定)。 ii套管与套管环形间隙水泥浆量计算 V2=g套H套 (3-2-25) 式中 g套——套管与套管环形间隙容积(L/m) H——套管与套管环形返高(m) iii管内水泥塞容积计算 V3=g·H (3-2-26) 式中 g——管内每米容积(L/m) H——水泥塞高度(m) ②干水泥量的计算 式中 Q干——干水泥量(kg) V水泥浆——水泥浆用量(L) G——一袋干水泥所配需用相对密度的水泥浆量(L/袋) ③实际耗用水泥量 Q总=KzQ干 (3-2-28) 式中 Q总——实际耗用水泥量(kg) Kz——地面损失系数(按施工现场实际需要确定) 2.配制水泥浆的用水量 V水=m·Q总 (3-2-29) 3.替泥浆量的计算 式中 V泥浆——替泥浆量(m3) ⊿——泥浆压缩系数。管径小于或等于178mm(7″)的套管,△为1.02~1.03; 管径大于178mm(7″)的套管,△为1.03~1.05 d1d2…dn——各段套管内径(m) l1l2……ln——水泥塞以上各段不同壁厚的套管长度(m) g1g2……gn——水泥塞以上各段不同壁厚套管的每米容积(L/m) 4.泵压计算 P=P1+P2 (3-2-31) 式中 P——最高泵压(MPa) P1——克服流动阻力所需的泵压(MPa) 当井深<1000m时,P1=(0.01l+8)÷9.8(MPa); 当井深>1000m时,P1=(0.01L+16)÷9.8(MPa) P2——克服管内外液柱压力所需之泵压(MPa) H——管外水泥柱高(m) h——管内水泥塞高(m) γ水泥浆——水泥浆相对密度 γ水泥浆——顶替泥浆相对密度 5.注水泥总时间: T=T1+T2+T3+T4 (3—2—32) 式中: T——注水泥总时间(min) T1——配制水泥浆时间(min) Q——注入水泥总量(袋) m——单车每分钟注入水泥量(袋) n——水泥车车数 T2——倒换闸门、开挡销、顶木塞时间(1~3min) T3——替泥浆时间(min) V——替泥浆总量(m3) Q1——每分钟替泥浆量(m3/min) T4——碰压时间(min) (二)套管强度计算 1.前苏联套管强度计算公式 (1)套管丝扣滑脱负荷 式中 P滑——丝扣抗滑脱负荷(kg) D扣——第一完整扣平均直径(cm) D扣=d+b d——套管内径(cm) b——第一完整扣扣根壁厚(cm) 1∶16时,b=δ-h-0.05 1∶32时,b=δ-h-0.03 δ——套管壁厚(cm) h——有效齿高(cm)6扣/英寸的h=0.2711cm;8扣/英寸的h=0.2033cm l2——有效丝扣长度(cm) δs——管子材料弹性极限(MPa) α——丝扣剖面与管子轴线夹角,α=62.5° φ——钢摩擦角,φ=18° ctg(α+φ)=ctg(62.5°+18°)=0.167 (2)抗挤强度 式中 P挤——抗挤强度(MPa) δ屈——钢材屈服极限(MPa) E——钢的弹性系数,E=0.214×106(MPa) D——套管外径(cm) e——套管椭圆度,e=0.01 δ——名义壁厚(cm) δ均——平均壁厚(cm) δ小——最小壁厚(cm) δ小=0.875δ δ均=0.904δ (3)抗内压强度 式中 P内——内压强度(MPa) D——套管外径(cm) δ——壁厚(cm) 2.API套管强度计算公式 (1)套管的抗拉强度 ①“V”型(圆头)螺纹套管 1968年标准:钢级H-40、J-55采用以下公式: 式中 P长扣、P短扣——短丝扣、长丝扣的连接强度(kg) D——套管外径(cm) δ——套管壁厚(cm) h——丝扣高度(0.181cm) A扣——套管最后一完整扣扣根截面积(cm2) A扣=0.7854〔(D-2h2-d2〕 d——套管内径,厘米 C短、C长——套管钢级系数,见表3-2-111 表3-2-111 钢级系数 C长=1.647C短 钢级C-75、N-80、P-110采用以下公式: 丝扣抗断(滑脱)强度: 式中 P断——丝扣抗断(滑脱)强度 (kg) L1——套管丝扣啮合长度(cm) L1=L-M L——套管丝扣长度(cm) M——手上紧接箍端面至丝扣啮合起点长度(cm) D——套管外径(cm) Y小——最小屈服极限(MPa) U小——最小极限强度(MPa) D0.59——以英寸计算,其值见表3-2-112 表3-2-112 不同外径套管的D0.59值 ②梯形螺纹的计算 管体丝扣连接强度: P管=9.806×ES管A管 (3-2-39) 接箍丝扣连接强度: P箍=9.806×ES箍A箍 (3-3-40) 式中 P管——管体丝扣连接强度(kg) P箍——接箍丝扣连接强度(kg) E——丝扣最低效率(%),见表3-2-113 表3-2-113 丝扣最低效率E的大小 S箍——接箍平均极限强度(MPa) S管——管体平均极限强度(MPa) A管——管体平直部分截面积(cm2) A管=0.7854D2-d2 A箍——接箍截面积(cm2) A箍=0.7854(D2箍-d扣2) D——接箍外径(cm) d扣——套管端部接箍丝扣根直径(cm) d扣=(D+0.04064)-0.0625L2 L2——管体有效丝扣长度(cm) 表3-2-114列出了梯形螺纹套管计算的有关数据 表3-2-114 梯形螺纹套管计算的有关数据 所列抗拉强度数值一般均为公式所计算出最小值的95%。 (2)套管的抗挤强度 ①不考虑拉伸载荷对抗挤强度的影响 1967年、1968年标准: 对于弹性破坏: 对于塑性破坏: D/δ<14时: D/δ≥14时: 钢级H-40、J-55: 钢级C-75: 钢级N-80: 钢级P-105: 钢级P-110: 式中 P挤——最小抗挤强度(MPa) Y均——平均屈服极限(MPa) 1970年标准: 当D/δ≤表3-2-115中所列数值时: 表3-2-115 当D/δ为表3-2-116中所列数值时: 表3-2-116 当D/δ为表3-2-117中所列数值时: 表3-2-117 表3-2-118 式中 P挤——最小抗挤强度(MPa) Y小——最小屈服极限(MPa) 各种钢材的强度值,见表3-2-119。 表3-2-119 各种钢材的强度值表 ②考虑拉伸载荷对抗挤强度的影响 设套管柱自重引起的轴向拉应力为σ轴,泥浆柱对套管柱外挤压力引起径向应力为σ径,周向应力为σ周;由于套管为中薄壁,径向应力σ径较小,可略去不计,故套管柱只视为受轴向拉应力σ轴和周向应力σ周的作用。 根据第4强度理论,套管的破坏条件为: σ2合=σ2轴-σ轴σ周+σ2周≤σ2屈 (3-2-52) 式中 σ合——合成应力(MPa) σ屈——钢材平均屈服极限(MPa) 上式为一坐标旋转角为-45°的椭圆方程式。 上式经整理得: 式中 W——悬挂套管重量(kg) P自重挤——自重为W时的抗挤强度,(MPa) P挤——不考虑自重的抗挤强度,(MPa) K——套管系数(kg) K=19.61AY均 A——套管横截面面积(cm2) Y均——平均屈服极限(MPa) 不同钢级套管系数K的大小如表3-2-120所示,API套管强度计算的有关数据如表3-2-121所示。 表3-2-120 不同钢级套管系数k的大小 注:K=2A·Y均,(A为套管本体截面积) 表3-2-121API套管强度计算的有关数据 (3)抗内压强度: 由于管壁厚度不均,实际值比计算值小12.5%,故上式为: (4)套管在自重作用下的伸长 式中 γ泥——泥浆相对密度 ⊿l——自重伸长(m) L——套管原有长度(m) 不同长度套管的自重伸长如表3-2-122所示。 表3-2-122 不同长度套管的自重伸长 (5)套管压缩距的计算 式中 ⊿——套管压缩距(m) γ泥——泥浆相对密度 L——套管全长(m) l——套管未封水泥段长度(m) ⊿气=3.927Ll×10-7 (在空气中) ⊿水=3.427Ll×10-7 (在清水中) ⊿1.2=3.327Ll×10-7 (在相对密度为1.2的泥浆中) ⊿1.5=3.177Ll×10-7 (在相对密度为1.5的泥浆中) ⊿1.6=3.127Ll×10-7 (在相对密度为1.6的泥浆中) ⊿1.8=3.027Ll×10-7 (在相对密度为1.8的泥浆中) (6)套管弯曲应力的计算 式中 D——套管外径(cm) α——井斜角(度) L——斜井段长度(m) 式中 α极——套管极限弯曲角(度) σ屈——钢材屈服极限(MPa) m弯——抗弯安全系数 m弯=3~4 当井身质量较好,m弯=3 当井斜、方位变化较大(有“狗腿”产生时),m弯=3.5~4;套管在弯曲井眼内所产生的挠度为: 式中 Z——套管弯曲产生的挠度(cm) q——套管单位长度重量(kg/m) l——套管单根长度,l=10m;若装有扶正器,l为扶正器之间的距离 E——钢的弹性系数,E=0.214×106MPa I——套管横断面惯性矩 I=π/64(D4-d4)(cm4) d——套管内径(cm) 为保证套管顺利下入井内,D+2Z应略小于井眼直径。 3.现场计算套管强度 (1)查表列相应规格套管在各应力下的可下深度。 (2)选用适当的安全系数(表3-2-123)。 表3-2-123 安全系数 (3)进行套管分段或不分段排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