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呃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呃逆 因膈肌痉挛而喉间呃呃出声者谓呃逆。《内经》称其谓“哕”,俗称呃忒。 【发病因素】 (1)吞凉食冷 寒隔中焦,胃失和降,冲逆犯膈为冷呃。 (2)暴饮暴食 中伤胃腑,胃气上逆而犯膈者为食呃。 (3)郁怒伤肝 肝气上逆,犯胃侵膈而为气呃。 (4)大病或久病伤正 肾虚不司摄纳,虚阳上浮犯膈而成虚呃。 【辨证分型】 (1)冷呃 忒忒作呃,胃中阴凉,舌苔薄白,脉紧。 (2)食呃 饮食过急,或大口吞咽,食后即出现呃逆,胸膈塞闷,胃脘饱胀,舌苔腻,脉滑。 (3)气呃 脾气急躁,或闷闷不乐,呃逆频作,呃声高响,胸胁作痛,舌红苔薄,脉弦。 (4)虚呃 大病或久病不复,形体倦怠,四肢不温,语音低弱,呃声稀而轻,或面戴虚阳,舌淡苔光剥,脉沉弱。 【治疗】 治则:宽膈降气止呃。冷呃者兼以温中和胃;食呃者兼以消食导滞;气呃者兼以疏肝解郁;虚呃者兼以培元纳气。 1.体针 取穴:人中、天突、膻中、中庭、至阳、内关、公孙。食呃者加中脘、足三里;气呃者加太冲;虚呃者加关元。方法:一般穴位用徐进徐出的导气法,结合捻转补泻,顽固之呃逆可持续捻转30分钟,冷呃加温针。 2.灸法 取穴:中魁(顽固性呃逆)。方法:艾条熏灸,也可直接灸。虚呃者取关元用隔饼灸,也可直接灸,5-9壮。 3.耳针 取穴:耳中、神门、交感、胃、肝、肾、皮质下、缘中。方法:每次辨证选取3-5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4.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方法:辨证选取1-2穴,针尖向前,进针1寸,用提插泻法,持续运针3-5分钟,留针1-2小时。 【现代临床举例】 (1)王氏等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取攒竹穴作点刺放血,加指压,取得疗效。(王宏伟等,针灸临床杂志,1999;(4):45) (2)王氏等治疗顽固性呃逆26例,深刺睛明,取得疗效。(王文龙等,针灸临床杂志,1998;(6):26)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要方》卷十六:“噫哕膈中气闭塞,灸掖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哕噫呕逆,灸石关百壮。”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治卒哕,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数十壮,灸尺泽、巨阙各七壮。” 《卫生宝鉴》卷十二:“治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病甚者灸二七壮。” 《神应经·伤寒部》:“呕哕:百会、曲泽、间使、劳宫、商丘。” 《医学纲目》卷十六:“刺哕,取乳下黑根尽处,及脐下三寸,皆大验也。” 《医学纲目》卷二十二:“(世)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穴灸七壮,立愈,累验。”“(《大》)噫呃服药无效,灸期门必愈。” 《类经图翼》十一卷:“哕逆:乳根、承浆、中府、风门、肩井、膻中、中脘、期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备注】 针灸对呃逆的治疗效果较好。如果重危患者,则不能掉以轻心,要配合其他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