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蚕业简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蚕业简史


桑树是中国古代大地上广泛分布的植被,以桑叶为食料的桑蚕(又叫野蚕)随着桑树的分布而在各地生育和繁殖。我们的祖先最早利用桑蚕茧,一说是人们食用茧中的蚕蛹,一说是蚕茧经雨水淋湿,茧壳可以抽成绵丝,从而捻成比麻线更为光滑、华丽的丝线,发展为以茧缫丝,开拓了衣服原料的又一来源。

古代没有文字,地下文物的发掘是探索蚕业起源的最有力证明。近代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文化遗址的儿童瓮棺内,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属于罗织物、已经碳化的丝织品,用以包裹儿童的尸体;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良诸文化遗址发现有丝线、丝带和绸片,碳化或半碳化,时间为公元前2715±100年;福建省祟安县武夷山白岩崖的一个船棺内发现有烟色丝织品,时间为距今(1980)3840±100年,船棺是东方古越族祖先苗族的遗风。此外还有不少古籍上记载的传说和迄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蚕茧利用的事实,可见,中国蚕业已有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而在蚕家养以前,各地还有很长一段自然资源利用和驯化的时期。

蚕业从不同的时间和地区发源后,随看文化的交流,向周围地区以及远方传播。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当时全国划分的9个州中已有6个州生产蚕丝,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公元前11世纪至前3世纪的西周和东周时代,蚕业向西北扩展到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等省,山东和河南是全国蚕业最繁荣的地区,秦汉时,四川省蚕业也已发达。三国时(公元3世纪)魏、蜀、吴都把发展蚕业作为强国富民的国策而起到重要的作用。

东汉、晋、唐以来,北方战乱纷陈,北方人士迁居南方的增多,带去北方先进的蚕业技术,促进南方蚕业的迅速发展,至10-13世纪的宋代,江南已成为全国蚕业的中心,四川省蚕业仍保持一定的比重。

元代,蒙古贵族对中国的统治极短(1271-1368),但对全国蚕业的破坏极为严重,铁骑所到之处,“耕桑变为草莽”。明代采取奖励蚕业的政策,又因以蚕丝为主的海外贸易繁荣,刺激了蚕业的恢复和发展。清代自鸦片战争以后,开辟通商口岸,蚕丝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的商品,丝价提高,刺激着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太湖流域蚕业的发展。民国时期,蚕业在全国发展,1931年全国蚕茧产量曾达220kt以上。此后,由于世界经济市场不景气、日本丝与中国丝在国际上的竞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以至蚕业一蹶不振,待至1949年,全国产茧仅39kt。

随着生产的发展,蚕桑科技不断进步。

周代,桑树已有大面积的栽植,形式有高干乔木和低干养成,了解到土质、肥水与桑树生长发育的关系。汉代创造了桑子和黍子混播间作培育桑苗、建造新桑园的方法。6世纪记载了压条繁殖桑苗的经验,桑品种已分成荆桑、女桑、黄鲁桑和黑鲁桑等。12世纪在江、浙已推广桑树嫁接繁殖,浙江桑品种已有青桑、白桑、拳桑、大小梅、红鸡爪等分别。13世纪,扦插、埋条和各种嫁接法培苗已十分完备,13-14世纪浙江发展中干桑拳式养成,是一划时代的进步,合理的群体结构,刀高产桑园奠定了基础,以至在17世纪在浙江竟出现了亩产春叶1400kg的高水平。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河泥、土杂肥、厩肥、除虫等,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并与大农业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这在太湖流域是为“农畜桑一体”,在珠江流域是为“桑基鱼塘”,是一直流传至今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

中国蚕种选育和繁育,向来采用群体中优中选优和近亲交配的方法,注意淘汰病弱蛾、病弱蚕和卵,以维护强健的种系。远在公元前11世纪,饲养有一、二化性蚕,前1世纪饲养有多化性蚕,迄至6世纪,眠性有三眠和四眠,茧色有白、黄,蚕斑纹亦有多种,12世纪,江、浙蚕茧出丝率有6%的记载,难能可贵的是17世纪已观察到了不同茧色、不同化性品种间杂交出现的杂交优势。

中国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已在加温的蚕室内饲育。3世纪采用小蚕期恒温饲育,注意眠起时调节温湿度,总结了掌握蚕期中“桑、火、寒、暑、燥、湿”各个环节的丰产经验。13世纪已在农村中推广桑叶粉、米粉、绿豆粉等添食方法。

对蚕病的发生,限于不良环境诱发的认识,15世纪才了解到由微生物感染和有传染性,但对蚕室、蚕具采用石灰和石碱清洁消毒以及阳光曝晒,很早就受到重视,无形中起到杀灭病原的作用。

蚕蔟之用茅草、菜子秆、竹枝,进而用定型的湖州把、伞形蔟和竹枝花蔟,尤其是蔟中加温排湿,远在6世纪就受到重视,“出口干”是15世纪的上蔟科学总结,对提高蚕茧质量,至今犹引以为准绳。

189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蚕业学校“蚕学馆”,聘任日籍教师和留日教师,传授日欧先进蚕桑技术,讲授土壤、肥料、消毒防病、制种、养蚕等方法,随着毕业学生分赴各地而传播全国,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蚕桑生产技术进入实验科学的行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省蚕桑大专、中等技术蚕校纷纷创建,自中央至地方各级蚕业改进机构相继设立,各蚕区县成立蚕业指导所,筹建小蚕共育室,对推广、普及消毒防病、使用改良蔟具、使用杂交蚕种、饲养秋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此时,中国蚕桑专业人才辈出,先进科学知识已有良好的基础,且中央和重点蚕区省设立有蚕业试验研究机构,科研成果陆续为生产上所采用。蚕业教育、科研、生产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雏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