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鼍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鼍甲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蛇鱼甲(《本经》)。 基源 为鼍科鼍属动物扬子鳄的鳞甲。鼍属中国仅一种。 原动物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 Fauvel 又名鮀鱼(《本经》),鼍(陶弘景),土龙(《续搏物志》),鼍龙(《纲目》)。 本种为国家保护动物。 历史 鼍甲首载于《本草经集注》)。苏颂曰:“生南海池泽,今江湖极多,即鼋也。形似守宫鲮鲤辈,而长一、二丈,背尾具有鳞甲,善攻埼岸,夜则鸣吼,舟人甚畏之”。按此记述,古代用药与今相符。 形态 形如蜥蜴而体极长大,大者全长达2m余。全体被有鳞甲。头部扁平,吻短而宽,钝圆,上颌每侧有圆锥状齿18枚,下颌每侧齿为19枚。眼大,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瞳孔垂直。 耳孔呈裂缝状,有瓣膜可合闭。鼻孔1对,开口于吻前端上方,有活瓣,能自由开闭。 颈部较细,有2对具纵棱的鳞片。躯干部较扁平。 背面近黑绿色,散有黄色斑纹。背部由前至后有17排矩形鳞片,横贯于背部的有6行,鳞上有纵棱。 腹面灰色。腹部有28排略成矩形的鳞片。 前肢5指,无蹼;后肢较长,具4趾,趾间有蹼;指,趾端均有爪。 尾长而侧扁,有灰黑色相同的环纹,近尾端甲片锋利。(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729页.5721号图) 生境与分布 栖于江河沿岸,掘穴而居。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一带。 。【生药】: 采集 夏、秋捕获,取鳞甲,晒干或烘干,酥炙或酒炙。 【化学】: 本属动物密河鼍外壳表皮由β-角蛋白(β-Keratin)组成,颈及腿的皮肤由α-角蛋白(α-Keratin)组成,鳞甲含大量骨胶原。 眼及肝中含维生素A。脑垂体含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脑中5-羟色胺(Serotonin)含量较低。 分泌鳄醇(Alligatoren yacorol,C19H18O)。 血中含葡萄糖约21~205mg%,平均99mg%,每1ml血浆中含1.4μg舒缓激肽(Bradykinim)、含激肽释放酶原激活剂(Prekallikrei activator)即因子Ⅻ(FactorⅫ)、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 rein)、激肽原(kininogen)、激肽酶(Kininase)、激肽(Kinin)等。幼鳄血清以α球蛋白(α-Globulin)为主,尚含白蛋白(Albumin)。 红细胞含腺苷三磷酸,2,3-二磷酸甘油酸酯(2,3-Diphosphoglycerate),肌醇多磷酸(Inositol polyphosphate)[1]。蛋壳含Mg、Ca、Cu、Zn、Fe、Ba等[2~4]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二册).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44 [2] CA 1989;110:228822v [3] CA 1987;107:233430m [4] CA 1984;100:118058m 。【药性】: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经》:“味辛,微温。” 功效 逐瘀,消积,杀虫。 主治 癥瘕积聚,瘰疬,顽癣,疮疥,恶疮,崩中带下。 ❶ 《本经》:“主心腹癥瘕,伏坚,积聚,寒热,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阴中相引痛,疮疥死肌。” 用法用量 3~6g。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临床应用】: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癥瘕积聚、瘰疬、顽癣:鼍鳞甲3~6g。”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鼍甲,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杀虫也。《千金方》治风癫有鼍甲汤。今药肆多悬之,云能辟蠹,亦杀虫之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