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堇
中药名。 见《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别名:断肠草,黄花鱼灯草,粪桶草,石莲。为罂粟科植物小花黄堇Corydalis racemosa(Thunb.)Pers.的全草或根。一年生草本,具恶臭,高10~60厘米。 根细长。茎多分枝。 花期3~5月。果期6月。 生于墙脚边、石缝或山沟边阴草地。 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采收,洗净晒干。味苦涩,性寒,有毒。 杀虫,解毒,清热,利尿。治疥癣,疮毒肿痛,目赤,流火,暑热泻痢,肺病咳血,小儿惊风。 外用,捣敷或用根以酒、醋磨汁搽。 内服,煎汤,3~6克(鲜者15~30克),或捣汁。 ❶ 治牛皮癣、顽癣:黄堇根磨酒、醋外搽(江西《草药手册》)。 ❷ 治疮毒肿痛:鲜黄堇全草15克,煎服;并用鲜叶捣汁涂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❸ 治目赤肿痛:黄堇鲜全草加食盐少许捣烂,闭上患眼后,外敷包好,卧床2小时。 ❹ 治流火:黄堇全草30克,加黄酒、红糖煎服。连服三天。 ❺ 治暑热腹泻、痢疾:黄堇鲜全草30克。 水煎服,连服数日。 ❻ 治肺病咳血:黄堇鲜全草30~60克。 捣烂取汁服。(上4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❼ 治小儿惊风抽搐,人事不省:鲜黄堇30克。 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全草含原阿片碱和消旋一四氢掌叶防己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