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茅檐人静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此词题为《夜闻杜鹃》,南宋陆游作。 写于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于蜀地任职时。其时放翁被从前线(南郑)撤了下来,过著闲散的生活,壮志难酬,内心十分苦闷。 上片写眼前之景。词人独处茅屋,灯光昏暗,江面上一片萧萧风雨之声。 这时他想起了林中的宿鸟,黄莺、燕子,各有巢穴,夜晚总是寂然无声。唯有杜鹃,却总在月夜啼叫,显得凄苦孤独。 下片写闻杜鹃哀啼的感受。飘零半生,迄无所成,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如今客居异乡,夜半忽闻杜鹃悲啼,惊残孤梦,不禁清泪潸然。“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词林记事》引《词统》),伤感凄凉,催人泪下。 这首词,作者借杜鹃月夜悲啼来抒发自己的身世苍茫之感,而风雨之夕的环境描写,也烘托了这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清陈廷焯说:“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白雨斋词话》)此论虽未免片面,但“借物寓言”,借景抒怀,确为此篇艺术上的重要特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