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鹅掌金星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鹅掌金星草 【概况】: 异名 鸭脚草(《江苏植物药材志》),双凤尾草、三角枫(《四川中药志》),三叉剑、鸭脚草(《湖北中草药志》),三叉风、盐桃草、鹅脚伸筋(《湖南药物志》),鸭胶掌、鸭掌香(《闽东本草》),三叉虎、三滴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爬山虎、小搜山虎、金星草、七星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笔架草(《重庆中草药》),鸭掌金星草(《浙江药用植物志》),鸡脚叉、鸡脚七(《贵州中草药名录》),七星剑(陕西),三把刀、八字草(四川)。 基源 为水龙骨科假瘤蕨属植物金鸡脚的全草。 原植物 金鸡脚Phymatopsis hastata(Thunb.)Kitag.(Polypodicum hastatum Thunb.),又名金鸡脚假茀蕨(植物分类学报),三叶茀蕨(《台湾植物志》)。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首载,云:“鹅掌金星草,生建昌山石间,横根一茎一叶,叶如鹅掌,有金星,……”《滇南本草》称七星草,云:“此草形如鸡脚,上有黄点,贴石生。味苦,性寒,无毒,……。 ”如上所述并考其附图,与本种相符。 形态 植株高10~30cm。根状茎细长,横生,密生狭披针形红棕色鳞片,顶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盾状著生,边缘略有齿。叶疏生;叶柄长5~20cm,禾秆色,基部关节处有鳞片,向上光滑;叶片厚纸质,通常三裂,偶有单叶、二叉或五裂,长5~15cm,宽4~10cm,基部圆楔形或圆形,裂片披针形,长5~10cm,宽1~2cm,中间一片最大,顶端渐尖,边缘有软质狭边,全缘或略呈波状,两面光滑;中脉侧脉两面均明显,小脉网状,有内藏小脉。 孢子囊群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成一行,位于中脉与叶边之间。(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52页.图50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2300m的疏林下或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及陕西、甘肃、台湾、河南。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四川、福建、江西、陕西。 鉴别 根茎上面密生黄棕色鳞片,有光泽,下面有细长的棕褐色须根。叶根生,叶柄细长,叶片灰黄绿色,3裂或2裂,也有不裂的,裂叶披针形,薄纸质,柔软,叶背沿中脉左右各具1列赤褐色、圆形的孢子囊群。微臭,味淡。以叶片大、孢子囊群多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叶含香豆素。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19 【药性】: 性味 苦,凉。 ❶ 《纲目拾遗》:“性平,味苦,气香。” 功效 清热,凉血,利尿,解毒。 主治 伤寒热病,烦渴,惊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血淋,便血,痈肿疔疮。 ❶ 《纲目拾遗》:“治伤寒痢疾,风气肿毒,时气恶气,散邪风,乳痈,热疮,小儿痘眼疳;喉闭生蛾,同金锁匙汁,醋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慢性肝炎:鹅掌金星草30g,金荞麦30g,阴行草30g,车前草15g(均为鲜品)。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拾遗》:“治疔肿:鹅掌金星草,煎酒服。” ” ” 食疗 ❶ 《中国民族药志》:“治肺痨:鹅掌金星草6~10g,炖肉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