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鹅不食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鹅不食草 【概况】: 异名 鸡肠草(《纲目》),鹅不食(《生草药性备要》),石胡荽(《植物名实图考》),二郎草(《四川中药志》),地胡椒(《简易本草》),三节剑(《分类草药性》),山胡椒(《岭南采药录》),砂药草(《江苏植物药材志》),雾水沙(《广东中药》),铁拳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 为菊科石胡荽属植物石胡荽的全草。石胡荽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产1种,并入药。 原植物 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Artemisia minima L.) 历史 鹅不食草为少常用或常用中药,其名首见于《食性本草》,《四声本草》称“石胡荽”,《纲目》释名天胡荽、野芫荽等,似与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有混淆,从江西版《纲目》附图看,更不确为本品。《植物名实图考》载石胡荽,有精细附图,可确认所载与现商品药材原植物一致,《中国药典》63年以来各版及《中药志》等所收载均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小草本。茎多分枝,匍伏,高5~20cm。叶互生,无柄;叶片楔状倒披针形,长7~20mm,宽3~5mm,顶端钝,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背面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扁球形,直径约3mm,单生叶腋,无花序梗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膜质,外层的较大;缘花细管状,雌性,长约0.2mm,淡绿黄色,顶端2~3浅裂或全缘;中央花管状,两性,长约0.5mm,顶端4深裂,淡紫红色。 瘦果椭圆形,长约1mm,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 花果期4~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19页.图645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200m的路旁荒野及阴湿地。中国各地都有分布。 朝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及大洋洲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夏季花开放时采收全草,洗净泥土,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 全草扭集成团。 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质脆,断面黄白色。 叶小,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 气微香,久闻有刺激感,味苦、辛。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略切向延长。 栅状组织1列;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 下表皮腺毛较多,并有非腺毛,由4~6个细胞组成,长560~750μm,基部细胞直径40~60μm,向上渐小,顶端细胞窄细,扭曲成鞭状。上表皮表面观:壁略波状弯曲。腺毛头部由2个细胞组成,长径32~44μm,短径约20μm,气孔不定式。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壁略厚,外复角质层。皮层细胞5~8列,细胞间隙较大。韧皮部外侧有纤维4~15个成束,弱木化,纤维直径8~16μm,壁厚3~4μm。木质部导管数列,径向排列,木化。射线弱木化。中央有大形髓。(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679、680页.图660、661、662) 理化 取样品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加等量乙醚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棕榈酸、β-蒎烯、α-蒎烯为对照,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距15cm,分别用0.5%溴酚蓝乙醇溶液或5%香草醛浓硫酸显色,于80℃烘5分钟显色,棕榈酸显黄色斑点或β-蒎烯显红色斑点、α-蒎烯显紫色斑点。(图见同上.681页.图663)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全草含挥发油、有机酸、鞣质、树脂、香豆素、内酯、棕榈酸蒲公英甾醇酯、乙酸蒲公英甾醇酯、蒲公英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山金车二醇(Arnidio1)。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01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履巉岩本草》:“温。”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 主治 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疾,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癣疥,跌打。 ❶ 《本草拾遗》:“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捣汁。 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乌韭根,治阿米巴痢疾,血多者,加配仙鹤草。 ❷ 配辛夷,成粉,吸入鼻孔,治过敏性鼻炎。 ❹ 配乳香、没药、 ❺ 配冰糖或蜂蜜,治百日咳。 方选和验方 ❶ ” ⑿鼻通宁滴剂(《中国药物大全》)治感冒鼻塞,对鼻息肉有辅助治疗作用:鹅不食草、辛夷花,制成滴鼻剂,1次1~2滴,1日2~3次,滴鼻。 ⒀《中国民间草药方》:“治中经络:鹅不食草30g,蓖麻子仁12g,牙皂18g,丝瓜络20g。水煎服。 ” ⒁《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小儿蛔虫:鹅不食草6g,葱汁2g,百部6g,槟榔6g。水煎服。” ⒂四川中医 1987;(9):“治慢性鼻窦炎:鹅不食草15g,辛夷、甘草各6g,白芷、苍耳子、薄荷各12g。水煎服。” ⒃鹅透外敷方(广西中医药 1982;(4))治增生性脊椎:鹅不食草、透骨消各2500g,水泽兰5000g,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各1.5g。 研末备用。药粉60g,加水200ml,煮沸后再炒5~8分钟,加45%酒精20ml,调匀,装入布袋外敷患处2~3小时,每日1次,3日换药1次。 ⒄鹅不食草软膏(江苏中医 1995;(3))治慢性及过敏性鼻炎:鹅不食草10g(研细末),凡士林90g。上药和匀成膏,将药涂于消毒棉片上,填入双侧鼻腔内,半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蛇伤:石胡荽(鲜)捣烂,外敷伤口。” 1次3g,1日3次。” ” ” ⑾《中药志》:“治疔疮,痈肿,外伤出血:鹅不食草(鲜)适量捣烂,敷患处,或鹅不食草(干)研末,调敷患处。” ⑿《中药志》:“治赤白下痢,便血,带下,血崩,梦遗滑精:鹅不食草4.5~9g。水煎服。” ⒀福建中医药 1959;(2):“治百日咳:鹅不食草(鲜)150g,加水煎成500ml,再加入等量糖浆。按患儿年龄大小,每日20~40ml,4次分服。 ” ⒁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4;(4):“治软组织损伤:鹅不食草研细末,成人1次6~9g(小儿减半),以黄酒180~240g(不饮酒者用酒水各半、红糖30~60g同煮(沸后密盖匀令泄气),过滤后温服;药渣趁热敷于患部。” ⒂鹅不食草滴鼻液(陕西中医 1987;(2))治过敏性鼻炎:鹅不食草加水煎成1%溶液,1日3次,滴鼻。 ⒃浙江中医 1957;(8):“治鸡眼:鹅不食草(新鲜枝叶全草)捣烂,贴患处包扎3~5日。” 食疗 《中国民间小单方》:“治小儿疳积:鹅不食草3g。研细末,与猪肉炖食。 ” 。【医药家论述】:❶ 李时珍《纲目》:“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 按倪惟德《原机启微集》云:治目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