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鱼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黄颊(《山海经》), 鱼(《异苑》),生母鱼(《岭表录异》),鳏鱼(《太平御览》),黄颊鱼(《纲目》),竹鱼(《脊椎动物分类学》),竿鱼(《鱼类分类学》),杆条鱼(《黑龙江流域鱼类》),黄 (《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基源 为鲤科鳡属动物鳡,药用其肉。 原动物 鳡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 形态 体细长,稍侧扁,无腹棱。头长而前端尖。吻尖。呈喙形,吻长远超过吻宽。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前缘下方。上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 眼中等大。下咽齿3行。 鳞小,侧线鳞 。背鳍各3,9~10,很小,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后,臀鳍条3,10~11,尾鳍分叉很深。 生活时体色微黄,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背鳍、尾鳍青灰色,颊部及其它鳍淡黄色。(图见《中国经济动物·淡水鱼类》.图45) 生境与分布 游泳力极强,极凶猛,生活于水之中上层,以其矫健善泳的特征,常袭击和捕捉其它鱼类。为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 中国除西北、西南之外,自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水系中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四季均可捕捞,除去鳞及内脏,取肉鲜用。 【药性】: 性味 ❶ 《纲目》:“甘,平。” ❷ 《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暖中,益胃,止呕。 主治 ❶ 《中国药用动物志》:“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 ❷ 《纲目》:“食之巳呕,暖中益胃。”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药用动物志》:“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鳡鱼60~120g,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