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鲟鱼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鲟鱼肉 【概况】: 异名 鲔(《诗经》),鮥(《毛诗传》),鮛鲔(《尔雅》),, 基源 为鲟科鲟属动物中华鲟的肉。 原动物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形态 体长,呈梭形,背面拱而腹面平直。 吻近犁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背面披有光滑的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口能够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具有细小乳突。 吻部腹面中尖有须2对,等长,排成横列。眼小,鳃孔大,鳃耙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左右。 全体具有5行骨板,背部正中的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8~14块,背鳍后有1~2块,在尾鳍上叶有棘状骨板一行。各行骨板间的皮肤较光滑。背鳍条54~66,位置很后。胸鳍发达,著生于腹面。臀鳍条32~41。尾鳍为歪型尾,上叶特别发达。 鳔大,1室,前部钝圆而后端尖。体背和头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 (图见《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图19)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多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 以动物性的食物为主,如摇蚊幼虫,蜻蜒幼虫,以及其它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小鱼等。主要分布于长江、钱溏江、黄河,沿海各地也产此鱼。 。【生药】:采集 四季捕捉,捕后取肉鲜用或晒干。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本草拾遗》:“甘、平。”《医林纂要》:“甘、温。”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太阴、厥阴经。” 功效 益气补虚,活血通淋。 主治 贫血,营养不良,血尿,前列腺炎,淋巴结肿大等。 ❶ 《食疗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饮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南海海洋药用生物》:“治消化不良;鲟鱼肉适量,扁豆、白术、陈皮各10g,煎食。” 单方应用 ❶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瘰疬:鲟鱼肉60g,夏枯草15g,水煎服。” ” 。【医药家论述】:陈藏器《本草拾遗》:“肝,无毒,主治恶血疥癣,勿以盐炙食。肉,补虚益气,利人肥健;鼻肉,补虚下气;子,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