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鲜黄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鲜黄连

【概况】:

异名 洋虎耳草(《中国植物图鉴》),细辛幌子、常黄连(《东北药用植物志》),朝鲜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毛黄连(《辽宁经济植物志》)。

基源 为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鲜黄连的根茎。

原植物 鲜黄连Jeffersonia dubia(Maxim.)Benth.et Hook.f.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25cm。根茎短,外皮暗褐色,内部鲜黄色,密生细而有分枝的须根。叶片近圆形,径约5~8cm,基部深心形,顶端微凹,边缘波状,掌状脉7~9条,叶质薄,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3~25cm,无毛,基部具紫褐色的鳞片。花单生于花茎顶端,径约2cm;萼片4,紫红色,早落;花瓣6~8,倒卵形,淡紫红色或带紫红色;雄蕊8;雌蕊1,纺锤形。蒴果。

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

果期5~6月。(图见《长白山植物药志》.442页.图版198)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林下、山坡、灌丛或山脚湿润地上。分布于中国东北。

【生药】:

采集 9~10月采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根须,洗净,晒干。

药材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鉴别 干燥根茎甚短,外表棕褐色,上有茎基残存,并被小鳞片。断面黄白色,木质部往往有空隙,气特异,味苦。

【化学】:

根和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1];根茎含三萜皂甙、木兰碱[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69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7

【药性】:

性味 ❶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健胃止泻。

主治 ❶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发热烦躁,口舌生疮,眼结膜炎,扁桃体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衄血,吐血;肠炎,腹泻,痢疾。”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消化不良,腹痛,痈疽,疔肿,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如洗眼等。

)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热吐酸:鲜黄连6g,苍术9g,甘草3g,水煎服。”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眼结膜炎:鲜黄连适量,煎汁洗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4: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