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脑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鱼脑石 【概况】: 异名 石首鱼头石(《千金方》),石首鱼脑中枕(《日华子本草》),石首鱼魫(《濒湖集简方》),石首骨(《本草汇言》),黄鱼脑石、鱼首石(《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 为石首鱼科黄鱼属动物大黄鱼、小黄鱼头部内耳球囊中的矢耳石。黄鱼属全世界有2种,中国均产。 原动物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又名大黄花鱼、桂花黄鱼、黄衣鱼、黄瓜鱼、黄鱼、金龙、大鲜(《中国药用海洋生物》)。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又名黄花鱼、花鱼、小鲜、小黄花(《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大黄鱼体近长方形而侧扁。尾柄细长。 头大而扁。吻圆钝。 眼中等大,侧上位。口前位,宽阔而斜。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方形,较大。体背侧灰黄色,下侧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腹鳍及臀鳍均为黄色。 生境与分布 通常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为结群性回游鱼类。分布于南沙、东海和黄海南部。 小黄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尾柄较短。 吻短而钝尖。眼较大,上侧位。 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黄色,背鳍边缘为灰褐色。通常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为底层结群性回游鱼类,以甲壳类及小型鱼类为食。 分布于黄海和渤海。 。【生药】: 采集 多在5~6月加工鱼鲞时,将头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凉干。 主产于浙江、山东、河北、辽宁等地。 鉴别 本品为长卵形而具三棱的颗粒。 大黄鱼脑石长1.5~2cm,宽0.8~1.8cm;小黄鱼脑石长1~1.2cm,宽0.5~0.7cm。一端较圆,一端较尖,中间略宽。 全体瓷白色。关节面平坦,表面有明显的节痕;另一面向一侧突起,靠近尖端部位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数个突起,其隆起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状的生长线。质地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 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药性】: 性味 咸,平。 功效 化石,通淋,消炎。 主治 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 ❶ 《日华子本草》:“取脑中枕烧为末,饮下治石淋。”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9g。外用:烧存性研末撒。。【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养生必用方》:“治石淋及诸淋:石首鱼头石14枚,当归等份。上2味捣筛为散,以水400ml,煮取200ml,顿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