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齿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齿苋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马齿菜(《圣惠方》),瓜子菜(《岭南采药录》)。 基源 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马齿苋的全草。马齿苋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又名猪母菜(福建),马子菜(江苏)。 历史 马齿苋始见于《本草经集注》,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纲目》载:“马齿苋处处园野生之,柔茎布地,细叶对生,六七月开细花,结小尖实,实中细子如葶苈子状。”《植物名实图考》有图文描述,所指即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长可达35cm。 通常匍匐,肉质,无毛,略带紫色。叶互生或近对生,楔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25mm,宽5~15mm,全缘。花两性,3~5朵生枝顶端,直径3~4mm,无梗;苞片4~5,膜质;萼片2;花瓣4~5裂,裂片顶端凹;雄蕊10~12;子房半下位,1室,柱头4~6裂。蒴果圆锥形,盖裂。 种子多数,肾状卵形,直径不及1mm,黑色,有小疣状突起。夏季开花结实。(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7页.图123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地边、路旁、园圃等向阳处。遍布中国各地。 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生药】: 采集 夏、秋季植株生长茂盛,花盛开时,选择晴天割取地上部分或拔取全草,将根除去,冼净泥土,用开水略烫,取出晒干。 以秋季采的水分少,枝叶肥厚者质佳。药材产中国各地。 鉴别 性状 多皱缩卷曲,常结成团。 茎圆柱形,长可达30cm,直径0.1~2cm;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 叶对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叶片倒卵形,长1~2.5cm,宽5~15mm;绿褐色,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黄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以株小、质嫩、整齐少碎、叶多、青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茎(直径2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紫红色。皮层占茎的大部分,外侧为2~3列厚角组织,皮层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5~60μm,有时可见淀粉粒及细小方晶。维管束外韧型,约8~14个排列成环状,束间形成层明显。 髓部细胞亦有含簇晶。叶表面观:叶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浪形;气孔平轴式,以下表皮为多,角质层纹理明显。 叶肉组织中含簇晶,直径7~37μm。 粉末:灰绿色,味酸。 ❶ 茎表皮细胞长方形排列较整齐;叶表皮细胞气孔平轴式。 ❸ 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叶肉组织中。 ❺ 种皮细胞碎片深棕红色,表面观细胞呈多角星状,表面密布不整齐小突起。(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73-175)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加蒸馏水50ml,并用甲酸调pH3~4,冷浸24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浓缩至约5ml,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同时以0.2%去甲肾上腺素水溶液及0.1%多巴甲酸水溶液对照,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为展开剂。 展距13cm,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后,置红外灯下烘烤约10分钟,斑点显淡紫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88) 加工炮制 ❶ 润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❷ 蒸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蒸至上气或蒸熟,切成1~1.5cm长段,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 含 L去甲肾上腺素(L-Noradrenaline)、多巴明[Dopamine,4-(2Aminoethyl)-pyrocatechol)]、少量多巴[Dopa,(3,4-Dihydroxyphyenl)-Lalanine],还含生物碱、香豆素、黄酮、强心甙、蒽醌类化合物,丰富的有机酸、枸橼酸、氨基酸、草酸盐和微量游离草酸,还含维生素B1、B2、PP、C、胡萝卜素、Ca、P、铁盐。茎叶含碳氢化合物21%、酯类53%、酸类2%、醇类4%、二羟基单酯2%及少量酯化或游离的β-香树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游离的二羟基二醇类,以及马齿苋素甲、乙(Oleracin Ⅰ及Ⅱ)。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9 【药理】: 全草煎剂高浓度[18.75~37.5mg(生药)/ml]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但易产生耐药性[1]。 对小鼠大肠杆菌感染后的体内试验,其乙醇提取液或醇提后的残渣水煎液均无抗感染作用[2]。马齿苋注射液(水煮醇沉过滤而得,1ml相当生药2.5~5g)对大鼠、兔离体子宫及兔、狗的在位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鲜马齿苋汁6~8ml,可见子宫收缩增多,强度增加[3,4]。曾有报道本品水溶和脂溶成分能延长四氧嘧啶糖尿病兔的生命,但并不影响血糖水平[5]。 参考文献 [1] 微生物学报 1960;(1):48 [2] 医教革命(安徽医学院) 1972;(1):14 [3] 中草药通讯 1972;(1):32 [4] 吉林中医药 1985;(3):28 [5] CA 1966;65:17557f 。【药性】: 性味 酸,寒。 ❶ 陶弘景:“小酸。” 归经 人大肠、肝经。 ❶ 《滇南本草》:“入胃。”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崩漏带下,便血,痔血,恶疮痈肿,丹毒,瘰疬,湿疹,虫蛇咬伤。 ❶ 《唐本草》:“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癥癖,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疱、马汗、射工毒,涂之瘥。”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60g(鲜品60~120g);或捣汁饮。外用: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白头翁(或铁苋菜,或黄连),治痢疾。 ❷ 配蒲公英,治急性阑尾炎。 方选和验方 ❶ 《圣惠方》:“治耳有恶疮:马齿苋30g,黄柏15g。捣罗为末,每取少许,绵裹纳耳中。” ” 加减:皮损焮红,有数片红丘疹,丘疱疹集簇者,加丹皮10g,生地15g;皮损深红,有大量血疱疹或数群成串小疱堆罩者,马齿苋为20g,酌加银花、连翘、泽泻各10g;疱溃破且糜烂者,马齿苋为25g,酌加龙胆草10g,木通10g,蒲公英15g,地丁15g;剧痛者,去酸枣仁加元胡10g,不效加罂粟壳10g。 单方应用 ❶ 《经效产宝》:“治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苋(捣绞汁)45g,煎1沸,下蜜15g调,顿服。” ” ⒁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6;(1):“治疗疮疖及化脓性疾患:取鲜马齿苋120~180g,洗净捣碎,加水1000~1500ml,煮沸(不宜久煎),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用毛巾蘸药液溻洗患处,每日2~4次;或用4~6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4次,每次20~60分钟。” ⒂浙江中医杂志 1960;(5):“治小儿单纯性腹泻:取新马齿苋250~500g,煎汤,加适量的白糖调味,分次作饮料服下,1天服完,连服2~3天。或取鲜马齿苋洗净焙干研末,每次3g,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 ⒃中国农村医学 1983;(4):“治白癜风:鲜马齿苋适量,挤出液汁,每100ml中加入硼酸2g。涂患部,每日2次,配合日光浴。” ⒄临床医学杂志 1987;(6):“治螫伤:新鲜马齿苋,将肥厚的叶汁揉敷于螫伤处,待汁尽后再不断更换。” ⒅黑龙江中医药 1988;(5):“治百日咳:马齿苋200~300g,水煎2次,浓缩为100~150ml,1日分2次口服,5天为1疗程。” ⒆福建中医药1989;(4):“治急性荨麻疹:鲜齿马苋全草200~300g,加水约1500ml煎沸浓缩至1000ml,即内服100ml,余下药液加水适量,煎沸后捞弃药渣,待汤液稍温,即可用之频频擦洗患处。” ⒇浙江中医杂志 1989;(5):“治肛门病:马齿苋鲜品100g(干品减半),日1剂,水煎服。” 食疗 马齿粥《圣惠方》:“治血痢:马齿菜120g(切),粳米45g,上以水和马齿苋煮粥,空腹淡食。或把马齿苋切细,做成馄饨,馒头馅。每500g鲜马齿苋可分给15个儿童服用。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马齿苋辛寒能凉血散热,故主癥结,痈疮疔肿,白秃,及三十六种风结疮,捣敷则肿散疔根拔,绞汁服则恶物当下,内外施之皆得也。辛寒通利,故寒热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杀虫,寒以除热,故主杀诸虫,去寸白,止渴;辛寒能散肺家之热,故主目盲白翳也。 ” 苏恭亦谓饮汁治反胃,金疮流血,诸淋,破血癖癥瘕,则不独治痈肿,兼能消痞。苏颂谓治女人赤白带下,则此症多由湿热凝滞,寒滑以利导之,而湿热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带。濒湖谓散血消肿,利肠滑脂,鲜毒通淋,又无一非寒滑二字之成绩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