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槟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槟榔

【概况】:

异名 太极子、马金南、紫槟榔(《群芳谱》)。

基源 为白花菜科槌果藤属植物马槟榔的种子。槌果藤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25种。

原植物 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évl.[C.sikkimensis Kurz.mut.char.Jacobs ssp.masaikai(Lévl.)Jacobs],又名水槟榔(《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山槟榔、(云南)、爬姆朽(傣语)。

历史 马槟榔始载于《纲目》,云:“马槟榔生滇南金齿,沅江诸夷地,蔓生,结实大如葡萄,紫色味甘,内有核,颇似大风子而壳稍薄,团长斜扁不等,核内有仁,亦甜。”按上所述似为本种。

形态 常绿藤状灌木,幼时密被褐色毛,老枝褐色,无毛。

单叶互生,具柄,长约1.5cm;叶片革质,椭圆形,长7~12cm,宽3.5~7cm,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顶端圆钝,具突尖,表面绿色,光亮,无毛,背面有细毛,干后褐色;侧脉8~10对,羽状。具托叶,长2~3mm,有时成短刺状。

花白色,略成伞形花序状;萼片4,呈两轮排列;花瓣4,呈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具木质粗壮子房柄,长约3cm。果卵圆形或近球形,黄褐色,不开裂,顶端具短喙,外果皮皱缩,有不规则纵棱及粗短棘状突起。种子黑褐色至暗灰褐色,为不规则的小团块,直径1.1~1.8cm,厚0.5~1cm。花期3~6月,果期8~12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7页,图17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密林中或小涧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击破硬壳,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主产云南、广西、贵州。

鉴别

性状 种子不规则扁圆形,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常有黑褐色果肉残留,种子边缘有鸟嘴状突出,其凹入处可见类三角形的种脐;胚乳膜质,种皮内表面及胚乳表面均可见紫棕色弯月形的种脊斑痕,胚轴长,子叶折叠,盘旋卷曲如蜗牛状。

气微,味微涩、腥、甜。以个大饱满、种仁色黄白,味甜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厚壁细胞3~4列,细胞类圆形或卵形,外面常有棕红色果肉残留。石细胞10余列,类圆形,卵形或多角形,直径15~45μm,壁厚5~15μm,孔沟及层纹明显;分枝状石细胞长163~450μm,直径30~45μm,壁厚10~35μm,胞腔明显。

木纤维长梭状,切向排列,单个散在或成束,长190~300μm,直径25~40μm,壁厚10~15μm。紫棕色部分有网纹、螺纹导管,直径7~20μm。薄壁组织层细胞8~10余列,有1具偏光性的带。胚乳细胞2~7列,多角形,壁增厚,内含糊粉粒及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3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本草品汇精要》:“苦、甘,寒。”
❷ 《纲目》:“实:甘,寒。核仁:苦、甘,寒。

功效 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 伤寒热病,暑热口渴,麻疹,喉痛,食滞胀满,肿毒。 ❶ 《本草品汇精要》:“主催生,若难产临死者用仁细嚼,井华水送下。”“生产繁者,久服则子宫冷,自然绝矣。”
❷ 《纲目》:“伤寒热病,食数枚,冷水下。又治恶疮肿毒,内食1枚,冷水下,外嚼涂之,即无所伤。”
❸ 《广西中药志》:“清肺,生津止渴。治麻疹,喉痛。”

用法用量 内服:生嚼或煎汤,3~6g。

外用:捣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