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勃 【概况】: 异名 马疕(《别录》),马屁勃(《本草经集注》),马疕菌(《蜀本草》),牛屎菇(《纲目》),灰包菌(《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药包(《河北药材》),灰包(《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马勃科脱毛球马勃属、秃马勃属、马勃属、静灰球菌属、灰球菌属、树丝马勃属等真菌的子实体。 原植物 正品马勃一般为3种:大秃马勃Calvatia giigantea(Batsch exPers.)Lloyd,又名大马勃(《中国的真菌》),巨马勃(《中国药用真菌》)。 杯形秃马勃Calvatia cyathiforma(Bosc.)Morg,又名紫色马勃(《中国的真菌》)。 脱被毛球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又名脱皮马勃(《中国的真菌》)。 另有铅色灰球菌Bovista plumbea Pers.。中国静灰球菌Bovistella sinensis Lloyd,又名大口静灰球(《中国的真菌》)。浮雕秃马勃Calvatia caelata(Bull.ex DC.)Morg.,又名龟裂马勃(《中国的真菌》)。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Pers.,又名网纹灰包(《中国的真菌》)。 小马勃Lycoperdon pusillum Batsch ex Pers.,又名小灰包(《中国的真菌》)。皮树丝马勃Mycenastrum corium(Guers.)Desv.,又名栓皮马勃(《中国的真菌》)。 多形马勃Lycoperdon polymorphum Vitt.,又名多形灰包(《中国的真菌》),灰包(《中国药用孢子植物》)。长根静灰球Bovistella radicata(Mont.)Pat.等也都作马勃入药。 历史 本品始见于《别录》.列为下品,谓:“马勃生园中久腐处。”陶弘景云:“俗呼马 ”寇宗奭谓:“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古代用于恶疮马疥,痹咽疼及清肺散血,解热毒。后人一直沿用至今。按《纲目》所载马勃附图,似为无孢菌群小核菌属中的真菌无缝珠Sclerotium sp.,而《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与现在药用的马勃相似。 形态 大秃马勃的子实体球形至近球形,直径15~25cm,不孕基部无或很小;包被白色,后变浅黄或淡青黄色,两层,由膜质的外包被和较厚的内包被所组成,初期表面稍被一层绒毛,后变平滑,成熟后开裂成块脱落,露出浅青色孢子体。孢子球形,壁表面平滑或有时布以细微的小疣,淡青黄色,直径3.5~5μm,孢丝长,与孢子同色,稍有分枝,有稀少横隔,直径2.5~6μm。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41页.图9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草地、山坡草丛中及草原上。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江苏。 杯形秃马勃与大秃马勃不同之处为子实体呈陀螺状,直径4~12cm,不孕基部发达;包被两层,薄而平滑,成熟后上部往往成片破裂,遂渐脱落,露出内部紫褐色的孢子体,当被风吹散后,仅遗留下一个杯状的不孕基部。孢子呈球形,表面布以小刺,直径4~5.5μm;孢丝褐色,长而有分枝,具横隔,与孢子相互交织在一起。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图92)生于旷野草地或林内地上。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 脱被毛球马勃的主要特征是没有不孕基部;包被两层,薄而易消失,外包被成碎片地方与内包被脱离,内包被纸质,浅烟色,成熟后全部消失,仅遗留成团的包体。随风滚动;孢体紧密,有弹性。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40页.图94)生于草地上。分布于甘肃、新疆、安徽、湖北、湖南、贵州。 此外另8种的主要特征是: 铅色灰球菌的子实体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8~3.4cm,由一丛丝束固定地上,成熟后与著生所脱离,并随风四处滚动;外包被薄,白色,成熟后全部成片脱落;内包被薄,光滑,铅灰色,由顶端开一小口,孢子5.5~7×4.5~6μm,含一大油滴,柄透明,长10~15μm;孢丝褐色,主干粗17~20μm,并多次分枝,枝向顶端尖削。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33页.图89)生于旷野的草地上,罕生于林中。分布于河北、甘肃、青海、新疆。 中国静灰球菌的子实体陀螺形至近球形,直径6~12cm,不孕基部小,海绵状、有弹性;包被两层,外包被淡青色至浅烟色,粉状,易脱落,内包被淡绿色,有光泽,膜质而柔韧,成熟时开裂成不规则的大口;孢体浅烟色。 孢子球形,褐色,壁表面平滑或具不明显的小疣,直径3.7~4.8μm,有一个透明无色的、长3~10μm的小柄;孢丝具厚壁,多次分枝,褐色,主干直径7~10μm。(图见《中国的真菌》.235页.图90)生于旷野的草地上。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湖南、广东、贵州。 浮雕秃马勃的子实体陀螺形,宽8~10cm,高10~12cm,白色,渐变为淡锈色,最后呈浅褐色;包被二层,外包被松软,上半部较厚并龟裂,内包被薄,顶部裂成碎片,露出青黄色包体;不孕基部大,由一横膜与孢体分隔,孢子球形,光滑,青黄色,直径4~4.5μm,含一明显油珠;孢丝粗6~11μm,与孢子色相近,稍有分枝,易断折。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37页.图91)生于地上,及山坡草丛中,分布于山西、甘肃。 网纹马勃的子实体为倒卵形至陀螺形,宽2~4cm,高2.5~7cm,不孕基部发达,有时伸长如柄;包被两层,外包被表面布以无数小疣,小疣间混生有较大且易脱落的长刺,刺脱落后显出淡色、光滑的斑点;孢体青黄色,后变褐色,有时稍带紫色,孢子球形,淡黄色,有散生、微细的小疣,直径3.5~4.5μm;孢丝长,少分枝,淡黄色至黄褐色。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48页.图95)生于林内空旷处地上,偶生于朽木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为世界广布种。 小马勃的子实体小,直径1~1.5cm,稀达2cm;无不孕基部,由根状菌丝索固定在基物上;包被两层,外包被由细小易脱落的颗粒组成,内包被薄,光滑,成熟时顶尖有一小口,孢子球形,淡黄色,近光滑,直径3~4μm,有时具短柄;孢丝分枝,与孢子同色,并与孢子直径相同。(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47页.图96)。生于草地上。 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青海、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皮树丝马勃的子实体近球形,常不规则,直径5~15cm,基部窄尖,有皱褶;包被两层,外包被软,白色,渐脱落,部份残留有如鳞片,内包被木栓质,星形开裂,孢子黄褐色,球形,有网纹,直径8.5~11.5μm;孢丝粗,树枝形,有刺。 (图见《中国药用真菌》.249页.图97)生于草原上。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 多形马勃的子实体近球形至梨形,直径0.5~3.5cm,土黄色,表面有颗粒状小疣;不孕基部小,紧密;孢体土黄色,成熟后变为浅烟色。孢子淡青褐色,光滑,球形,直径3.5~4.5cm,往往含1油滴;孢丝与孢子同色,分枝,粗2.5~4.5μm。 (图见《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孢子植物志》.152页.图2∶88)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或疏林中地上。分布于河北、青海、新疆、江苏、浙江、江西、台湾、云南、西藏。 长根静灰球的子实体球形或扁球形,宽7~8cm,具粗壮的假根;外包被粉状,易脱落;内包被薄,膜质,具光泽,浅茶褐色,由顶端开口;孢体浅青褐色;不孕基部占全内部的1/3。孢子光滑,褐色,卵形,4.5~5×4μm含一大油滴,并有透明的长6~10μm的小柄;孢丝短,分枝,主干粗6.5~8μm。(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64页.图94)。生于旷野的草地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甘肃、四川。 。【生药】:采集 7~9月,当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拔起后,去净泥沙,晒干。 本品在梅雨季节生长很快,4~5日即成熟,应注意适时收采,过早过迟均影响质量。 鉴别 性状 大马勃不孕基部很小或无;残留的包被由黄棕色的膜状外包被和较厚的灰黄色的内包被所组成,光滑,质硬而脆,成块脱落;孢体浅青褐色,手捻有滑润感。 紫色马勃陀螺形,或已压扁呈扁圆形,直径5~12cm,不孕基部发达;包被薄,两层,紫褐色,粗皱,有圆形凹陷,外翻,上部常裂成小块或已部分脱落;孢体紫色。 脱皮马勃扁球形或类球形,无不孕基部,直径15~20cm;包被灰棕色至黄褐色,纸质,常破碎呈块片状,或已全部脱落;孢体灰褐色或浅褐色,紧密,有弹性,用手撕之,内有灰褐色棉絮状的丝状物,触之则孢子呈尘土样飞扬,手捻有细腻感。 气似尘土,无味。 显微 粉末棕褐色或棕灰色。 气似尘土,味微。 大马勃 粉末淡青褐色。 孢丝稍有分枝,有稀少横隔,直径2.5~6μm,孢子淡青黄色,光滑或有时具微细疣点,直径3.5~5μm。 紫色马勃 粉末灰紫色。 孢丝分枝,有横隔,直径2~5μm,壁厚;孢子直径4~5.5μm,有小刺。 脱皮马勃 ❶ 菌丝为本品粉末的主体,淡棕色或淡褐色,多相互交织成团,亦有单根散离者,多分枝,直径2~4.5μm。 ❷ 孢子众多,褐色,球形,单个散离或成团聚集,直径4.5~5μm,表面具短刺状突起。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剪成小块。亦有将原药材剥去外皮后剪成小块。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16种氨基酸,另含尿素、麦角甾醇、类脂质、马勃素(Gemmatein)及磷酸钠等[1,2]。 参考文献 [1]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37 [2]食品科学1985;(1)∶10 【药理】: ❶ 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脱皮马勃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肺炎双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对少数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3,9]。 紫色马勃含马勃酸有抗细菌和抗真菌作用[5]。 参考文献 [1]微生物学报1960;8(1)∶52 [2]安徽医学院学报 1962;5(2)∶129 [3]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4]Tetrahedron lett 1974;38∶343 [5]Antibiotic 1975;(1)∶87 [6]中华口腔科杂志 1960;8(3)∶142 [7]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65;11(1)∶7 [8]海军医学资料 1983;(6)∶106 [9]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8 。【药性】: 性味 辛,平。 ❶ 《别录》:“辛,平。” 归经 肺经。 功效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主治 风热郁肺咽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❶ 《别录》:“主恶疮,马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吹药。 使用注意 《饮片新参》:“风寒劳咳失音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薄荷、牛蒡子,治风火上郁,颈肿喉痛。 ❷ 配连翘、杏仁、治风热伤肺.咳嗽咽痛,音嘶声哑。 ❹ 配山豆根、生甘草,治喉炎,扁桃体炎。 ❺ 配天竺子,玄参,治咳嗽日久,失音。 ❻ 配牛蒡子、玄参,治温毒发颐。 方选和验方 ❶ 马豆汤(《中药大全》)治咽喉肿痛:马勃3g,山豆根、玄参各9g,生甘草6g。水煎服。 ❷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可治风热疫毒上攻,发为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g,陈皮(去白)、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僵蚕、升麻各2g。 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 水煎取100ml,以甘油灌肠器保留灌肠,卧位以溃疡位置决定,以药液尽可能浸渍创面为好。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蛇蜕皮1条(烧令烟尽),马勃0.3g。上药细研为散,以棉裹3g,含咽津。” 用4层纱布滤过,加入甘油15ml,口服1次50ml或内窥镜下注于病灶处,1次用量20~40ml。” ⒄《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炎,扁桃体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痔疮出血,冻疮:马勃海棉2~3片贴于创面或将马勃裹在凡士林纱布上纳入直肠粘膜出血处。”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李东垣治大头病,咽喉不利,普济消毒饮亦用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