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兰 【名称出处】:《木草拾遗》 【概况】: 异名 紫菊(《本草拾遗》),马兰头(《救荒本草》),马兰菊(《医林纂要》),鱼鳅串(《草木便方》),田菊(《福建民间草药》),红马兰、马兰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路边菊、螃蜞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马兰属植物马兰的全草及根。马兰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7种。 原植物 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Bip.(Aster indicus L.;Asteromoea indica(L.)Blume) 历史 马兰始栽于《本草拾遗》,云:“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 ”《纲目》谓:“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香尔……入夏高二三尺,开紫花。”以上描述与本植物基本一致。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茎直立。叶互生,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10cm,宽0.8~5cm,顶端钝或尖,边缘有疏齿或羽状浅裂;上部叶渐小,全缘;全部叶质稍薄,两面或表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背面沿脉有短粗毛。头状花序单生枝顶,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舌片浅紫色;管状花多数,管部被短毛。 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褐色,边缘色浅有厚肋;冠毛不等长,易落。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4卷.100页.图版30: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缘、草丛、溪边、和路旁。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朝鲜、中南半岛、印度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全草含挥发油0.123%,油中含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酯、酚类、倍半萜醇、倍半萜烯等。 参考文献 南京药学院编 草药学(下册)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0:1190 【药理】: 初步试验,其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有镇咳作用[1];并有抗惊厥及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对小鼠有轻度的镇痛作用[2]。 参考文献 [1]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89;12(3):8 [2]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0;13(1):10 【药性】: 性味 辛,凉。 ❶ 《嘉祐本草》:“辛,平。” 归经 入肝、胃、大肠经。 ❶ 《纲目》:“入阳明血分。” 功效 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吐血,衄血,血痢,创伤出血,疟疾,黄疸,水肿,淋浊,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蛇咬伤。 ❶ 《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鲜品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金银花,治咽喉肿痛。 ❷ 配酢浆草,治传染性肝炎。 方选和验方 ❶ 《集成良方三百种》:“治吐血:马兰头(连根)、鲜白茅根(白嫩去心)、湘莲子、红枣各120g。先将茅根、马兰头洗净,同入锅内浓煎二三次滤去渣,再加入湘莲、红枣入罐内,用文火炖之。晚间临睡前取食30g。” 单方应用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胃溃疡,结膜炎:马兰鲜根60g,水煎服。” ” ” ” 或加1~2滴米醋亦可。也有用其煎服或含漱的。 若吞咽不下,可改滴鼻,祛痰作用甚强。” ” 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外耳道炎:马兰鲜叶捣汁滴耳。” ⒂《福建中草药》:“治急性睾丸炎:马兰鲜根60~90g,荔枝核10枚。水煎服。 ” ⒃《济急仙方》:“治缠蛇丹毒:马兰、甘草。擂醋搽之。” ⒄《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治腮腺癌:马兰头根(白)、野胡葱头各适量,捣烂外敷。” ⒅中药通报 1988;(7):“治急性乳腺炎:鲜马兰120g,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口服,每日3次,药渣局部外敷。或干品60g,加水500ml煎至300ml,分作3次口服,药渣捣烂外敷。 ” 食疗 ❶ 《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黄疸:马兰头根捣汁,冲生豆浆,清晨空腹服200ml。” 【医药家论述】: ❶ 陈藏器《本草拾遗》:“主破宿血,养新血,合金疮,断血痢蛊毒,解酒疸,止鼻衄吐血,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花似菊而紫也。” 《医学集成》云,治痔用马兰根,捣敷片时,看肉平即去之,稍迟,恐肉反出也。” 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若谓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则言之过甚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