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西的香山公园东南,蟾蜍峰北。 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初名永安寺,又名甘露寺。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重修,明正统年间拓修,清乾隆时又扩建,并改名香山寺。寺前石桥下方池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知乐濠”。 寺规模宏大,碧瓦红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前建坊楔,山门东向,南北为钟鼓楼,上为戒坛,内正殿七楹。殿后有厅宇,名眼界宽,又后为六方楼三层,再后山巅楼宇上下各六楹。 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古老苍劲,望似听法,故名。山门内有娑罗树,今尚存乾隆御制《娑罗树歌》碑一块,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成。 寺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仅存石阶、石坊柱和残旧的石桥、方池、唐代妙高堂、辽代仁佛阁等遗迹,以及古老的听法松、护驾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