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足 1 ★★★ 00586名

zú ❶名人体下肢的统称;特指踝骨以下的部分。手舞足蹈|削足适履|足跟 →❷名器物下部形状像腿一样起支撑作用的部分。鼎足 →❸名指足球或足球队。足坛劲旅|中国女足 足 2 zú ❶形富裕;充足。丰衣足食|干劲很足|富足|足月 →❷副完全可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微不足道|不足为凭|无足轻重 →❸副表示充分达到某种数量或程度。这根竹竿足有三四米长|一小时足能完成
脚: ~球|赤~|~迹|画蛇添~。 脚 jiǎo ★ “足”可用于人或动物,属于书面语。“脚”多用于人,多用于口语,如说“抬起左脚、手脚总忙个不停”。
❶ 脚: 画蛇添~|手~情深|高兴得手舞~蹈。 手 shǒu 心灵~巧|爱不释~|请~下留情|~无缚鸡之力。 ❷ 够得上数量或程度: 分量不~|金无~赤,人无完人。 亏 kuī 理~|功~一篑。
脚;腿;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常用于固定词组中,或用作语素构成合成词。 一手一~|画蛇添~|鼎~三分|~迹|~球|插~|失~|手~。 充足;足够。可受程度副词修饰。作谓语。 工人们干劲很~|同学们学习劲头儿~|这群小伙子活泼有余,严肃不~。 ❶够得上某种数量和程度。能重叠。作状语,常修饰单音节动词。 这个包裹~~有20千克|他盯着我~有一分钟|他~可担任这任务。 ❷足以。多用于否定式。一般用于固定词组中,或用作语素构成合成词。 不~为训|微不~道|~见|~以。 【近】 〈名〉脚 腿 【反】 〈名〉手 头 首 【词语】 足赤 足额 足迹 足见 足球 足色 足岁 足下 足月 足智多谋
字源解说 疋,甲骨文的字形 ,是由大腿小腿 及脚板 三部分绘成的行走器官;小腿 位置加一小圈指事符号 ,表示发达凸起的腿肌,就像甲骨文的“肱” 在手臂 下方加一半圆 表示发达的臂肌一样。有的甲骨文 将腿形 简化成 。有的甲骨文 将大腿与小腿的形象 简化成一圈和一竖 。造字本义:腿、趾组成的脚。金文 则将甲骨文的 写成开口的“勾” 。篆文 将金文的“止” 写成 。楚简 大体承续甲骨文字形 ,将甲骨文中大腿小腿连写的 写成“口” 。楷书“疋”将篆文字形 中的“勾” 写成横折连笔。由于“疋”篆文的字形 与“足”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性误将“足”* 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問疋何止。”古文以爲《詩 • 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从疋。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人的脚。上部像小腿肚,下部采用“止”的字形。《弟子职》上记述说:“问足放在何处。”古文中把“疋”用作《诗经 • 大雅》的“雅”字。也把“疋”用作“足”字。另一种说法认为,“疋”是“胥吏”的“胥”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疋”是“记”的意思。所有与疋相关的字,都采用“疋”作边旁。
字源解说 甲骨文中“正”(征)与“足”本是同一个字,后被转注成两个字。足,甲骨文 = (囗,村邑或部落)+ (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造字本义:出征得胜,凯旋归邑。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因为“疋”篆文的字形 与“足”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于以“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 字,“疋”* 的甲骨文字形 像由大腿小腿 、脚板 构成的脚部。由于“疋”篆文的字形 与“足”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性误将“足”* 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古人称得胜凯旋为“足”,称征而无获为“乏”。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足,人的下肢,在人体的下部。字形采用“止、口”会义。所有与足相关的字,都采用“足”作边旁。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足 龰
【同音字】 zú |